激情冰雪 飞扬青春|“冰水转换”变身无限可能
2022-02-01 文体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此次2022北京冬奥会打造了“双奥之城”的概念,明星场馆如何再利用,也一直备受外界关注。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诸多场馆中,毋庸置疑,名气最大的是“鸟巢”和“水立方”,此次冬奥会,“水立方”将承担对赛场要求极高的冰壶赛事任务,它怎么改造? 对观众友好度如何? 赛后又如何再利用? 记者也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冰水转换”背后的秘密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场馆,承担了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项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它将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为了备战冬奥会,它于2019年就早早开始了游泳池和冰场的转换,成为世界首座完成“冰水转换”的场馆,“水立方”从此有了另一重身份——“冰立方”。

改造并不容易,最大的难点在于它并非从此就变成冰场,而是要保留原有“水立方”的水上功能,在比赛大厅中部,做出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有人可能觉得,把泳池里的水抽干,上面搭个架子并装上制冰系统即可,但事实比这复杂许多。

设计师们在试了木头、钢筋等多种材料以后,选择了目前钢结构加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的结构体系,其中,最关键的钢结构由2600根3米高、2米长的薄壁H型钢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确保钢架坚固结实。

实现了不伤泳池、牢固、可拆装之后,它能保证冰壶赛道的稳定性吗?众所周知,冰壶运动是个非常精细的运动,对赛场要求极高,不能变形、不能有微小的振动。设计师和施工团队经过反复监测,发现这个钢结构每平方米增加1吨的荷载,最大变形仅有1.6毫米,符合3毫米以内的设计要求;而目前,“冰立方”结构自振频率,也在通过监测系统的长时间数据监测后,完全达标。

分区空调保证人性化观赛

除了赛道本身改造科技超群,“水立方”场馆本身也进行了高科技改造——既要保证赛场冰面的要求,也要保证观众不会挨冻。

冰壶比赛对赛场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水立方”,它就遇到了其他室内场馆不容易遇到的问题——“水立方”标志性的半透明房顶,就像个全景式大天窗,阳光会照进来导致冰面融化。为此,改造时,设计师给“水立方”拉上了一层可移动的遮阳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陆诗亮说,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团队反复模拟、实地试验,最终选择一种厚约0.26毫米的膜材材料,能够有效将游泳馆的高温高湿环境变成冰壶场的低温低湿环境,并降低热辐射对制冰系统运转的负荷。

外面的阳光挡住了,但赛场内还有难关要过——赛场内部空气温度不一样,湿热空气一旦进入赛场内,就会在冰面起雾,影响比赛进行。为此,设计师们对比赛大厅一层及池岸层的出入口进行了物理改造,增加室内外空气隔离设施。

至此,冰壶要求的低温低湿都达到了,但观众坐着看比赛,可不能只凭借一腔热血来保暖。为此,场馆内部通过智能升级,实现了“分区空调”:赛场上冰面温度是零下8.5℃、冰面上空1.5米处是10℃,而观众席通过座椅下方的排气孔得到热气,能在看台上拥有18℃左右的舒适温度!

北京市国资公司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表示,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改造成“冰立方”后,比赛大厅将具备冰上赛事、水上赛事及大型商业活动的承办条件,“作为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典范,我们未来将在‘水立方’和‘冰立方’之间不断切换——春夏秋三季是‘水立方’,冬季变成‘冰立方’,方便开展冰上运动。除了国家游泳中心的主场馆,我们还利用南广场地下空间建立了2块冰面,一块为标准冰场、另一块为冰壶场地。届时,将作为奥林匹克中心区冰壶项目体验基地,为大众提供开放的平台,为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提供助力。”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