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冰雪 飞扬青春|会呼吸“冰丝带”如何织就
青年报记者 陈宏
作为“双奥之城”,北京的奥林匹克标志性建筑群在鸟巢、水立方之外,又多了一座“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它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漂亮又聪明,是“冰丝带”最大的特征。
堪称“智慧丽人”
随着中国速度滑冰选手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观众也了解到了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的区别。它对绝对速度的追求,是赛场上的另一种惊心动魄。本届奥运会上,位于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冰丝带”,也将成为观众们的焦点。
“冰丝带”非常漂亮。场馆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每一块玻璃都有不同的弯曲弧度,幕墙外有22条环绕飘舞的玻璃丝带,既象征着在2022年举办北京冬奥会,又象征着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进时冰刀留下的轨迹。
不仅如此,“冰丝带”的设计还融入不少冰雪元素:22条“冰丝带”由超白玻璃彩釉印刷花纹,花纹和中国传统纹饰中的冰裂纹形态相仿;场馆内的装修采用不同深浅的蓝色与白色搭配;二楼天花板上则布满“零星雪花”样式的图案。
但相比于外观,“智慧”才是“冰丝带”的最大特色。北京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久林介绍,“经科研攻关,目前‘冰丝带’已经配备由北京建院和中科院软件所联合研发的‘超级大脑’,在接入36个系统、近10万点实时数据后,场馆做到了‘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
“有感觉”是指场馆建筑布设各类物联网传感器,以多种网络方式实时捕捉室内外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度等场馆运行数据;“会呼吸”则是通过场馆屋顶气象站实时数据,场馆可根据空气质量主动吸入空气开启室内新风系统,根据室外光线强弱自动升降电动遮阳帘或启闭大厅灯光;“有记忆”是指“超级大脑”会记录场馆各项运行指标,经数据挖掘分析后,主动提出场馆各空间合理运行参数,在保障人员安全、健康、舒适的前提下降低场馆耗能;而更重要的“会思考”,则表示“超级大脑”会根据不同比赛场景、竞赛需求、观众数量、防疫形势,自动控制座椅送风系统、制冰温度、场地除湿系统、屋顶电动窗系统、防疫消杀系统,在保障赛事进行的同时,服务观众舒适观赛。
最直观的感受,将来自运动员和观众。对比赛来说,这个高科技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成为全球首个使用该技术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实现“最快的冰”。1.2万平方米的冰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碳排放趋近于零。而对观众来说,在室内也可以智能定位导航,通过手机找到看台、卫生间、零售店等,找不到座位,完全可以用手机带你入座!
奥运后将365天不间断运营
“冰丝带”作为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它其实是一个综合性场馆——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也因此,在奥运会结束后,它仍将365天不间断经营,成为一个类似水立方、鸟巢这样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企业运营兼备的运动健身场馆,既为运动员提供训练场地也满足北京市民冬季运动的需求。
市民除了进行“实体”的冰上运动,还能够玩上冰雪游戏。李久林透露,目前,场馆还自主研发了基于3D人工智能芯片和图像融合算法开发的滑冰、滑雪冬奥项目游戏软件。通过与摄像机集成形成体感互动平台,可准确识别人体动作,体验者在馆内无需佩戴传感设备就能完成游戏动作,这进一步提升了观众体验冰雪运动项目的互动效果,也利于推广冰雪运动。
作为专业场馆,“冰丝带”还将帮助中国的速度滑冰运动员进行训练提升。场馆建立了针对速度滑冰项目的训练体能监测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全面采集、监测人员运动时产生的速度、加速度、心率、轨迹等数据,向管理者、教练、科研人员反馈运动员训练参数和运动细节,这有助于提升速度滑冰训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冰丝带科技亮点很多,冬奥会结束后,我们期待能让大家感受到更多科技冬奥成果。”李久林说。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