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中的上海力量|中国冰雪背后有一双双隐形的科技翅膀
2022-02-03 上海

本文受访者供图

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冰雪上运动员的矫健身姿背后,有这样一支科技的力量。记者了解到,依托学校出色的科研创新能力,上海体育学院承担了17项“科技冬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和课题,立项经费总额约6000万元,在我国多支冬季项目国家队和训练基地,全面开展相关科技攻关研究与科技支撑服务。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零下40℃坚持为冬奥运动员提供创新保障

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的跳台滑雪,是冬奥会上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不过,在中国申办2022北京冬奥会前,全国只有71名跳台滑雪的注册运动员。为备战冬奥,采取了从武术、田径等其他项目跨界跨项选才的方式。正是这样的团队,在世界大赛中进步明显。成功的背后,就隐藏着一支上体的科研团队——刘宇团队。

刘宇是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主要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

在张家口崇礼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室外气温将近零下40℃,背着大大器材包的刘宇习以为常地在山顶顶着大风工作。每到达一处捕捉点,刘宇就会仔细地检查设备。他们的工作,就是运用架设在这里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实时采集运动员起跳角度、空中姿态、速度、距离等数据,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助力中国跳台滑雪备战北京冬奥会。

这一生物力学测试系统,通过现场多台高速摄像机,可以快速地获得运动员的三维运动信息,包括身体姿态、起跳的速度、起跳的角度,以及产生空中飞行升力的攻角等信息。同时,他们还在运动员的身上穿戴很小型的传感器,采集从助滑、起跳、腾空飞行到落地的全过程的速度和位移信息。

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甚至受到了欧洲教练的赞言。刘宇表示:“我们的冰雪运动要走科技创新之路,要自主创新。”刘宇记得,他和团队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见证“第一跳”,展示科研成果之时,正赶上了百年未遇的寒流,当时张家口崇礼的温度达到零下40℃,野外作业,拆装设备,起早贪黑,相当艰苦,团队有些学生都给冻哭了。最后几天,他们想了办法,仪器当天不拆装,在当地买了一些皮帽、皮衣,给摄像机罩上,然后用大棉被把反馈训练信息的现场大电视机给盖上,“不能让极寒天气和任何困难,挡住科技冬奥的步伐。”

从上海到张家口,刘宇和他的队伍已经历数十次来回的飞行。张家口是他出生的家乡,而上海体院,则给了他服务奥运的机遇和底气,北京冬奥成为了串联两个家乡的那根线。“我是张家口人,每次踏上家乡的奥运赛场我都感到很骄傲,我也为能够代表上海体育学院助力冬奥健儿而感到自豪。”刘宇说。

精准“保驾”实现世界冠军零的突破

走进位于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科学创新研究院,视线都会被入口处一块非常醒目的名牌所吸引,上面写着:“上海体育学院,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授予的,全国的体育类院校中,只有上海体育学院一家获此殊荣。

这样的荣誉实至名归。上海体育学院领衔开展的“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两年多时间里,已经完成对接我国多支冬季项目国家队和训练基地,全面开展相关科技攻关研究与科技支撑服务。在跳台滑雪、U型场地技巧、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高山滑雪、速滑等项目的运动训练测试、运动损伤预防、护具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去年11月26日晚,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的2021-2022钢架雪车世界杯比赛中,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员耿文强获得男子单人比赛冠军,创造了中国钢架雪车的历史,为中国钢架雪车实现了世界冠军零的突破。

耿文强成功的背后,就凝聚着上体人的智慧。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中国钢架雪车队夏训常驻基地,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高炳宏教授的带领下为钢架雪车队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攻关服务。2019年至今,高炳宏带领的科技攻关团队,先后共有20余人参与备战科技攻关服务,为钢架雪车队建立了训练质量监控系统,同时还在个性化体能训练、伤病预防与康复、医疗监督与治疗、疲劳消除与恢复、营养调节与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技术支持。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硕士研究生田广担任钢架雪车队的体能教练。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的总体目标,他负责协助主教练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重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案,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优化运动员的跑动动作模式,改善运动员的体能储备水平,为向快速推橇能力的转化提供坚实的体能基础。

2021年6月,因为这支队伍的精准“保驾”,在结束了北京冬奥会备战周期的最后一个在沪夏训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还特别向上海体育学院发来了感谢信。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