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中的上海力量|刘惠杰:四十四年的坚守,一名浇冰人的情怀
2022-02-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文 徐易飞/图、视频

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完美,这正是浇冰人刘惠杰的真实写照。“下拖耙、支雪箱,开冰车其实和驾驶汽车一样。”刘惠杰说。今年66岁的刘惠杰老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从1978年到现在,从老家到上海,作为一名浇冰人,刘惠杰一直坚定地坚守着浇冰人的原则,勤勤恳恳地工作着。近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近这位“未曾停歇”的浇冰人,了解他的浇冰日常。

成为浇冰人,一干就是四十四年

刘惠杰刚毕业就被分配到冰场工作,当时的他,对这份工作还略感陌生。“冰场一开始是没有冰车的,设备比较简单,就是拿扫帚扫,扫了还得拉着浇,时间很长。那时没有室内冰场,一帮人扫完要半个小时。直到1988年有了冰车,浇冰才变得方便了。”刘惠杰说,“我2008年来到上海,当时上海举办了亚洲锦标赛,我就过来帮忙浇冰,我也没想到,在这一行一干又是14年。”

“倒车准备浇冰的时候,要看一看周围有没有障碍物,没有障碍物才可以工作。这种冰车大多数都是国外引进的,需要先了解冰车的性能。首先,需要压线,在冰场周围开两圈,中间线分完后,冰车需要来回顺时针压线。冰车底下有刀,冰车的后部可以浇水。之后是收雪,一走一过,这三项就全都完成了。浇一场冰,15分钟就完成。”刘惠杰熟练地介绍道,“最后再将冰车性能全部检查一遍,比如机油、液压油等。”

刘惠杰的每一次浇冰工作都特别认真。浇冰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冰场上的运动员上冰不受伤,如果冰面不好,会影响运动员练习的进度。“我每浇完一场冰,都看一下哪一块浇得不好,记下来,下一次将它改正过来。把冰面浇得更好,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刘惠杰告诉记者,“开冰车和开汽车在驾驶的方式上差不多。在冰场上,围着圈绕两圈,将中间道分一分,再把冰面都盖上。”刘惠杰一边说,一边比划着。

将技术传承,只为了心中的荣光

为了不改变冰的厚度,刘惠杰在转弯的时候会将速度尽量控制住,让冰车慢慢前行,再稍微将水关小点,保持冰面弯道不让它长起来。同时,刘惠杰每周都会抽出时间,驾驶着冰车,在冰场上绕行,调整冰面。在冰面高一点的地方刮点冰,在低的地方补上些水。“上海这几年,花样滑冰培养出不少体育人才,参加过全国锦标赛等各项大型比赛。打冰球的小孩们也打得不错,比较我印象中上海的冬季项目运动状况,变化挺喜人的。”刘惠杰说道。

浇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运动员,同时保障冰场上的运动安全。一心一意地将冰面上的冰浇好,全心全意地为运动员服务,是刘惠杰坚守的目标。刘惠杰表示:“我们单位有打冰球的,也有练花样滑冰的。大家参加大赛得到好成绩回来后,会到场地慰问师傅,我就特别高兴。虽然在幕后,但能够将后勤的服务做好,把冰面的质量整高一些,运动员训练的水平进度能更快一些,看着他们在大赛上获得优异的成绩,比什么都强,我心里就踏实了。”

刘惠杰回忆,“刚开始时,一旦上场浇冰,心里就挺紧张,怕浇不好,影响运动员的水平发挥。”一转眼,刘惠杰也成为了老师傅。今年,他培养了3个徒弟。“把他们培养出来,我也挺高兴的。冰场上浇冰,不光要学会浇,更重要的是浇完后的冰场质量要有保证,他们在这方面缺少经验。哪地方放水,哪地方关水,来回浇时,你就得留意着,手要操作好,其他就是时间问题。”

目前,刘惠杰和他的徒弟们仍在认真学习并坚守这项工作,他的徒弟们都很积极。“现在的每一场冰几乎都是让他们去浇。将他们培养好,希望将来能在冬奥会上浇冰,我作为师傅心中也感到光荣。”刘惠杰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文 徐易飞/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