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呆板的雪花灵动起来,这位理工女用300年传统技艺致敬冬奥会
2022-02-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今天晚上,北京冬奥会就将闭幕。为了致敬这举世瞩目的盛大赛事,宝山区罗泾镇的一群传统手艺人利用拥有300余年历史的市级非遗十字挑花技艺,以开幕式中的雪花元素为灵感,织出了一朵朵隽秀灵动的雪花。

罗泾市级非遗十字挑花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晓蓉学生时代曾是一名运动员,退役后学习计算机的她是不折不扣的理工女,一次偶然的经历让她与传统非遗结缘,辞去白领工作专攻十字挑花。“也许,正是当年当运动员的经历,让我得以坚持下来,拿到属于自己的‘金牌’。”

▍ 受儿子启发,创新传统工艺致敬冬奥会  ▎

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那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直播,当看到点火装置的雪花,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兴奋万分,“妈妈,你什么都会做,可以做雪花吗?”

南方的孩子的确很少见到雪,在儿子的启发下,第二天她就找到了项目合作方东华大学副教授唐承鲲,决定结合奥运雪花元素,加上传统纹样八吉,设计一款笔帘文创作品。仅仅一周左右,设计稿就定稿了。纹样很漂亮,但在布上试验的时候郑晓蓉发现布上的雪花并不灵动。郑晓蓉告诉记者,大家印象中的雪花是很轻盈的,但十字挑花传统工艺是一个十字一个十字挨在一起,有棱有角,不是呈现弧线形,运针比较单一。为此,她创新地使用了游线的技法,运针像游龙一样弯弯曲曲,每进两步退一步,中间形成了重叠的部分,凸显了立体感。此外,在染色上又突破了传统段染的模式,采用渐变色染织的方式,让雪花在光线下显得格外灵动。“段染是一段一段的,色界比较明显。游线的方式,让色界不是那么明显。”

传统工艺中,郑晓蓉2个小时可以挑一朵雪花,创新工艺后花了10个小时才挑了一朵,看着眼前舒展灵动的雪花,她想到了一个词“不破不立”。

从雪花的造型上看,内圈使用了属于十字挑花的工艺,外圈利用了游线工艺。郑晓蓉介绍说,在主体纹样上大面积使用游线工艺的情况是非常少的,其属于刺绣工艺的一种。传统非遗要传承,有时候需要运用跨界思维,将其他工艺也融合进来。

笔帘正面的雪花素雅又灵动,打开笔帘,背面的针脚也形成了一朵让人过目不忘了的雪花。原来,郑晓蓉大胆在笔帘内部开了“天窗”,用透纱工艺将挑花背面完美呈现。

之所以想到将十字挑花织就的雪花做成文创产品,而非早些年的绣片,郑晓蓉也有自己的考量。“前几年我以为将非遗作品做成绣片就可以了,挂起来供人鉴赏。但这些年,我越来越感悟到,非遗传承不是让大家抬头看作品,既然需要传承、创新、发展,必须要融入人们当下的生活,于是,我和团队成员将传统的纹样拿出来,制成项链、耳饰、文具袋等文创产品。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一个故事,一段文化传承。”

▍ 希望孩子们在最美好的年纪遇到最美好的传统文化技艺  ▎

很少有人知道,穿着传统中式服装的郑晓蓉曾是一名运动健儿。从小学开始她就被选上,先后成为区队、市队的游泳运动员。学生时代曾在国际饭店边上的游泳俱乐部训练。后因中耳炎不断复发,被迫退役。

“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坚持不到现在。”郑晓蓉说,这段运动员的经历让她变得更有意志力,其实,非遗传承和运动员平时的训练一样,需要不断地扎实基础,守住寂寞。

而她与十字挑花非遗项目的邂逅也纯属巧合。原来,郑晓蓉大学时学的是计算机编程,她在大型企业工作过,也经营过公司,卖过婴幼儿用品。她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与传统非遗沾不上边。巧合的是,她中学时在上海市第九女中读书时,爱上了女工课,对钩针技艺、编织中国结等情有独钟。2016年生二胎时巧遇罗泾十字挑花社团请教中国结编织技术,2年后的2018年5月4日,她接受了罗泾镇政府抛出的橄榄枝,成为十字挑花非遗项目的负责人。

“起初,我的婆婆不太同意。她觉得在上海市中心领着不错的薪水,当一个白领挺好的。社团的阿婆也用罗泾当地话对我说,‘晓蓉,你傻不傻?’但我的工作我做主。”郑晓蓉认为,之前在企业她在为别人在打工,没有办法呈现个性化的东西,展示自我。从小,她就对传统手工艺十分喜爱,不管是编织、竹编、剪纸都会不断尝试。十字挑花非遗项目不仅能实现她的价值,还能重拾古老的技艺,传播传统文化,把爱好和事业融为一体。

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的加入给十字挑花技艺带去了新鲜血液。在宝山举办的樱花节上,有一名设计师需要在100条丝巾上呈现樱花效果,但要求每朵樱花都是一样的,难度较大。郑晓蓉突发奇想,运用了缝纫里的拓印技术,即把纸样转印到牛皮纸上,连着纸一起挑,挑好后撕掉。工艺的改变促成了合作,也让十字挑花社团华丽转身。

不仅如此,她还将非遗带进了校园,郑晓蓉回忆说,此前她发现之前许多非遗进校园都是只传手艺不传文化,学生们会挑但不明白为什么。

郑晓蓉上的十字挑花开学第一课不动针、不动线,只教这项非遗技艺怎么来的,为何要学,会给学生带去什么。“现在不少学生喜欢上了十字挑花。有家长担心孩子玩物丧志,我并不认同这点,相反传统手工艺的学习有助于专业学科的学习。首先,要讲好作品的故事,需要学好语文;图形布局要好看,又要学好几何和代数;了解纹样的寓意、出自哪里,就要学好历史和地理;如果需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项非遗技艺,就要学好英语。再不济,学好一门手艺也能养活自己。”郑晓蓉对学生们的要求是,可以不会十字挑花,但作为罗泾人不能不知道十字挑花。希望孩子们在最美好的年纪遇到最美好的传统文化技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