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灶头画,上大这个实践团队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2022-02-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创新灶头画艺术,用非遗文化装扮农户灶台,今年寒假期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实践团队首次来到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6个村——大庙村、东勤村、八字桥村、四村村、井凌桥村、东石村,在调研人文风情的同时,一展“画技”,助力叶榭镇打造美丽村居。

  “非遗”创新传承民间艺术  

灶头画又称“灶画”“灶壁画”,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灶头画是指民间艺人用烟灰、水彩、色粉颜料绘制在农户家柴灶上的各式图案,是江南典型的乡土艺术。图案多以五谷丰登、喜庆有余、吉祥幸福为题材,并配上福禄寿禧文字。浙江嘉兴灶头画最具代表性,上海金山、枫泾及江浙一带也有此种艺术形式。

为了深入了解灶头画艺术,实践团队实地调研了金山设计案例,团队成员共同前往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场观摩学习,从案例中学习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同学们发现,上海地区灶画图案内容大多为花鸟山水,画面感较强,颇有意境。而叶榭镇的灶画同其他地区灶画相同,采用组图的形式,绘画风格质朴,既有原始的绘画技巧,又有细腻的艺术手法,内容丰富而博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调研之后,实践团队的同学们走进了叶榭镇6个乡村,结合叶榭镇当地的人文风貌和自然景色,开始了“创作”。他们运用灶头画艺术形式,围绕“绿水青山,美丽叶榭”“乡村振兴,美好叶榭”“祈福新年,幸福叶榭”三大主题,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共绘在家家户户的灶台之上,用色彩装扮家家户户,用专业描绘美丽乡村,和村民、孩子们一起用手中的画笔共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图卷。

“大学生来给我们的灶头画画啦!”在整个灶台画绘制和创作的过程中,吸引了大批附近村民前来驻足和观赏,甚至有些村民还会对同学们灶台绘制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在美院专业学生的妙手下,原先的“土坯”灶头变身成一幅幅风景。灶台上有福虎迎春,灶台间是秀丽的江南风光。吉祥如意、花开富贵……牡丹、芍药、绿柳、青竹,是村民们对生活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灶头画”课堂助力乡村美育  

今年冬天上海的天气不作美,常常是阴雨连绵,上海大学美院学子和乡村的孩子们一起抱着画笔和颜料,冒着风雨严寒,奔走在泥泞的田间地头,去了解每家每户的温暖故事。同学们也发现,无论是独居老人,还是困难干部、困难党员,每个家庭都有一篇温暖人心的家风故事。

这其中,有清正廉洁的基层,也有恪守祖训,弘扬家风的有温度的百姓故事。团队用画笔,挖掘出这些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弘扬叶榭精神。“用画面来表达群众日常美好生活场景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画践行,以行帮扶,使其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爱的传递和表达。”同学们表示。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还调研走访搜集到了叶榭镇各村有绘画爱好的困境儿童,借此机会,也给乡村困境儿童开展起了绘画教学,让已经经过一定学习的儿童参与到灶画实践中,学以致用。孩子们不仅可以体验到在纸上绘画的乐趣,还可以借助不同的载体进行创作,探究画画的别样乐趣。在乡村“灶头画”的课堂,小朋友立足于他们脚下的大地,感知自我生存的环境,伴随着农舍农田、农作家禽,用手中的画笔,带着所学美术知识,展开自我的创造力,用自己的手来点缀乡村、美化乡村。

学知溯源,实践创新。此次实践团队星火帮扶小队累计完成了30户农户的灶台改造计划。秉持上海美术学院“以美增韵、以美为媒、以美担当”的实践初心,同学们走在田间小路播撒艺术乡村的种子,用实际行动讲述了美院学子用青春热血和专业技能美化乡村、振兴乡村的温暖故事,家家户户朴实动人的故事同样也温暖了高校学子的心,实践团队希望通过这次行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推动作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