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包容互联,上海图书馆的“大阅读时代”长啥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上海图书馆东馆开馆在即,今天上图发布了全新的LOGO,改编过后的馆歌《知识的海洋》,以及满满科技感的机器人馆员等也相继亮相。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上图作为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诗意栖息地,正在迎来“大阅读时代”。
// 视觉识别系统全面升级 //
上图东馆的建设绝不仅仅是硬件上的扩容,而是上海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全方位的升级换代。作为视觉识别系统升级的一个象征,上图今天公布了全新的LOGO。
据了解,新LOGO由秉持“东情西韵”理念的设计师陈幼坚捉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则由熟悉上海文化发展的本土顶尖设计师沈浩鹏完成。两方团队融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表明上海图书馆将以更符合城市开放理念、包容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方式,讲好图书馆的故事。
陈幼坚告诉记者,新LOGO并不仅仅是颠覆,而是一种传承和升级。新LOGO保留了原有馆标的三角外形,但以更简洁、扁平化的设计,呈现了形似风帆的主视觉图案,表达上海图书馆秉持初心、不惧变革,向大阅读时代启航远征。LOGO中蕴含的多重意象既是对大阅读时代的解读,也是对上海图书馆为通向该时代而施行的“智慧(intelligence)、包容(inclusiveness)、互联(interconnection)”3i转型战略的阐释。
记者注意到,LOGO用弧形线条构成书本翻页的意象。寓意上海图书馆将传承过去的成功经验,拥抱未来的智慧发展。LOGO左右对称,如飞鸟栖息在被阳光照耀的大树上,寓意上海图书馆将倾力推动本馆与东馆协同发展,兼顾公共阅读推广与专业图情服务。
// 机器人馆员和特邀艺术家都来了 //
在上海图书馆陈超馆长眼里,随着上图东馆未来的开幕,以及上图本馆和东馆两馆的协同发展,上图将真正迎来大阅读时代。而在这个大阅读时代中,上海图书馆就如同大海,致力于连接每一座信息孤岛,连接人、空间、媒介、内容与知识,所采用的方式和途径是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相融、实体空间体验与云端在线互动相合、馆员创意与智能工具相联。
应该说,上图将成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地方。在今天的现场,记者看到一个机器人代表智慧馆员,用“热舞”展示了LOGO的延伸即整套视觉识别系统在图书馆场景中的应用,这酷炫的舞蹈,引发了现场一片惊呼。无论是声音还是视觉元素,上海图书馆的机构形象都更强调设计感、扁平化,旨在适配全媒体时代下多终端、跨平台的传播需求。
“东馆特邀艺术家名单”也在今天公布了。这也显示了上图东馆未来的一个关键词“艺术”。这些中外知名的当代艺术家自东馆建设之初,便受邀围绕图书馆特质进行创作,将艺术之美融入阅读空间。正如亲临现场的上海本土艺术家申凡与馆员在对谈中提及的:艺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阅读也是;艺术是世界的镜像,阅读亦然。在艺术中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艺术,既是世界级城市图书馆的应尽之责,也是大阅读时代下阅读连接万物的应有之举。
// 上图新馆蓄势待发 //
蓄势待发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今天也露出真容。记者看到,这个总建筑面积115000平方米的巨大场馆,坐落于合欢路,紧邻上海最大的城市公园世纪公园。外立面是鱼肚白大理石花纹超白压花玻璃表皮,这种符合当代审美的设计足够酷炫。
东馆的内部设置有很多新意。东馆有地上7层、地下2层。这将是一个以阅读为核心的文化空间,拥有20余个主题馆和功能区。步入一楼,除了服务大厅,还有少儿区和为残障人士服务的无障碍阅读区,同时提供文创与咖啡文化体验;二楼为报刊阅读区和为年长人群设计的乐龄阅读区;三楼的开放式阅读广场集藏借阅于一体,同时设置小型研讨室、自习室以及新阅读体验区。
四楼、五楼分别以“阅人、阅城、阅世界”“读文、读艺、读科技”为理念,设置地方文献、家谱、文化名人手稿、全球城市、法律及音乐、表演、艺术、设计、前沿科技、健康生活等主题馆;位于七楼的展览区将常设馆藏精品展,超过2000平方米的“城市客厅”设有全民阅读推广主题区,将向上海所有读书会开放。上海社联国际学术中心和上海通志馆这两个馆中馆分别驻扎在六楼和四楼,将搭建信息智慧平台,协同创新,形成资源集聚和辐射效应,助力城市智库建设。
上图东馆开放后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