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社工说丨用生命影响生命,为青少年搭建希望桥梁
2022-02-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叶也琦

“杜老师,我想爷爷奶奶了,太长时间没见到他们了。”在福利院做公益活动的高中生小A说。因为犯错,小A需要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教育三个月,由青少年事务专业社工杜玉帮扶帮教。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她发现这个原本善良的孩子放下了心中芥蒂,开始与家人融洽相处。

杜玉是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虹口区工作站的一线社工,她也关注到今年3月将施行的《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未来工作中,《条例》将给杜玉和她的同事们更多支持与帮助。

  高知家庭中的叛逆者  

“我们这样的家庭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你怎么会做这么愚蠢的事!”在检察院,连夜从国外飞回的小A父亲痛心疾首,朝儿子斥责道。他气愤儿子如此愚蠢,又担忧儿子的人生就此留下污点。小A站在一旁,默不作声。

小A家境优渥,家人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由于上海教育资源丰富,小A在上海与姑姑居住,与家人分居两地。父母离异后,出于补偿心理,家人总是给小A大笔零花钱,生性开朗的他也因此经常出入游戏厅、台球厅,结交了大量朋友。2019年,小A与朋友去台球厅玩,出来时发现门口正停着一辆未拔钥匙的电瓶车。朋友一时兴起指指电瓶车:“要不我们开出去玩玩,不算犯法吧?”小A没犹豫就同意了:“那就玩玩吧。”于是两人驾驶电瓶车在外面玩了一大圈,兴奋劲过去后,理智重新回到了他们身上,看着被偷开出来的电瓶车,两人有些无措,最后他们将电瓶车扔在了路边,以为可以借此逃脱责任。

然而台球厅门口的摄像头早已拍下一切,接到失主报案的警方很快锁定了他们,将其抓获。由于小A及朋友是未成年人,加之认错态度良好,手写道歉信得到失主的原谅,检察院决定不予起诉,转交社区进行监督检查教育。作为青少年事务专业社工,杜玉接手了小A的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教育工作。

  三个层面循序渐进服务  

知道小A一直处在后悔焦虑的状态中,他一边反思错误,一边担心这次冲动犯错会毁了自己的一生。面对这样的小A,在为期三个月的帮扶帮教中,杜玉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入手,帮助小A成长。

杜玉每周都会和小A见面,在面谈中,她循序渐进,首先尊重和接纳孩子,建立专业关系,运用认知疗法,协助他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然后运用案例分享的方式提升孩子的法律意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你觉得我们为什么要交朋友?可以结交哪些朋友?”杜玉还会和小A分享交友观,一起重新思考“朋友”的意义,对于如何分辨朋友、结交朋友、应对同伴压力开展探讨。杜玉还会定期带小A去福利院参加公益活动,让小A能从公益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纾解压力,重新以积极的面貌投入学习中。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共同体,从各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缓解了小A的心理压力后,杜玉也在积极推进他的家庭治疗。小A父亲因为工作繁忙,与儿子交流极少,“我有点想用这件事引起爸爸的关注。”小A曾向杜玉表示当时的想法。杜玉很理解他,积极和小A父亲沟通,指出了两人在相处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杜老师,看来我是要反思,是我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以为零花钱给了就行。”小A的父亲也进行了反思。小A回家后,父子俩开始改变沟通方式,亲子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善,让杜玉十分庆幸与欣慰。

  人才更加专业,工作更加规范  

201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杜玉通过校招进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起初,杜玉是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她逐渐爱上了这个专业,帮助他人带给了她极大的成就感,并在毕业时决定成为一名社工。

她所在的阳光中心虹口区工作站注重关爱困境儿童和有违法犯罪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他们进入初中与职校开展联校工作,用专业知识帮助未成年人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作为北外滩社工点的负责人和虹口区工作站的督导,杜玉负责辖区内的青少年帮扶事务。3月1日,《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将正式施行,为青少年事务社工提供了更多的帮助。“《条例》中的一些措施我们在它施行前就已经实行了,《条例》正式实施后对未成年的保护更加规范,对于我们的工作也是一个指引,有一个明确的流程和法规来协助我们更加规范地开展未成年人的工作。”

《条例》中提到的加强青少年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一直是杜玉的工作范畴之一。每个站点都会有资深社工带领初级社工开展工作,站点的督导会在专业方面进行指导,给予社工在工作与情绪上的支持。此外,阳光中心经常邀请高校老师和业内专家展开培训活动,组织社工参与各类司法培训。“我们的初衷是为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所以我们会朝这个方向一直做下去。《条例》施行后我们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会更加受到重视,工作时也更有依据和信心。”

社工的工作琐碎繁杂,却让杜玉觉得十分有意义。她一直记得老师当年说过的话:“社工是什么?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你的生命去影响他人的生命。”杜玉表示:“我们看重的不是这份工作的收入,而是看重通过我们的专业能力可以帮助多少青少年和家庭。即使我们力量微薄,能力有限,但还是会用尽全力去帮助他们,看到他们的改变和成长是特别欣慰的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实习生 叶也琦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