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推动我国体育科研水平和项目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符哲琦
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博士后郝磊在今年北京冬奥会中担任雪车/钢架雪车项目国内技术官员,并在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担任赛前演练、赛时协作工作。这样的深度参与,将有助于提升未来中国钢架雪车项目竞技水平寻找科研攻关的突破口。校方认为,冬奥会后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体育科研水平和项目发展。
郝磊成为本届冬奥会雪车/钢架雪车项目技术官员,离不开他博士期间担任中国钢架雪车国家队体能教练和科研的经历。他参与了为期一年半的“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科技服务工作——钢架雪车国家集训队备战2022冬奥会个性化服务”,曾随队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上海、辽宁沈阳、陕西安康等训练基地工作。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也以此为研究方向。此外,郝磊还是“持证”的钢架雪车国家级裁判,多次参加冬奥组委举办的雪车/钢架雪车竞赛裁判培训。
来到华东师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以来,郝磊的学术研究领域从钢架雪车运动员体能训练,拓宽至运动干预与健康促进、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为今后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据郝磊的合作导师、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孙有平教授介绍,我国雪车/钢架雪车项目起步较晚,目前仅建有国家队,运动员梯队还未形成,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比较薄弱,项目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和手段等均有待发展。
孙有平当时就希望,郝磊冬奥执裁期间在展现中国钢架雪车裁判的专业水平的同时,了解世界优秀运动员钢架雪车竞技水平和训练现状,发现中外钢架雪车运动员之间的差距,为提升未来中国钢架雪车项目竞技水平寻找科研攻关的突破口。
如今,随着冬奥会冰雪文化的宣传、冰雪场地和专项训练器材设施的建设,以及校园冰雪项目的推广,我国冬季竞技体育也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冬奥会的召开,让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的新发展模式。”孙有平表示,冰雪运动项目研究也将成为运动训练学研究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相信北京冬奥会后,我国冰雪运动项目的研究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极大地推动我国体育科研水平和项目发展。
孙有平认为:“冬奥会将有力推动我国冰雪项目后备人才队伍培养,完善运动员培养体系,提高教练员水平,加大冰雪项目科研力度,提高冰雪项目管理水平。在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方面,随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北京冬奥会的召开,让更多人走近并热爱冰雪运动,也更加重视冰雪体育教师和健身教练员队伍的培养。”
之后,华东师大将持续梯度推进冰雪运动师资教育,抓好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同时,促进研究生参与冰雪运动、参与冰雪运动研究的热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同时,华东师大将继续围绕完善冰雪运动普及推广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冰雪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也会把“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贯穿于冰雪运动人才的培养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冰雪运动、参与冰雪运动、爱上冰雪运动。
“未来的学校冬季体育课程开发,将会呈现出具有地域特征、校内体育课程+俱乐部模式、线上+线下、VR+等特点。华东师大将着力提供‘具有上海特色的体育教育方案’。依托数字技术的进步发展,利用互联网线上授课、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课程开发,让更多青少年能摆脱气候条件、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享受冬季体育的乐趣。”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符哲琦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