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大学校园未来如何开放?汪小帆委员支招: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有章可循
2022-03-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今年一月份召开的上海“两会”期间,上海部分高校拆除校园围墙的话题,引起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去年9月,位于上海市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大学拆除围栏,把一批历史建筑群向市民游客开放。曾见证《梁祝》诞生的上海音乐学院也将拆除围墙列入了校区整体提升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也将大学校园如何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建议带到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即便是后疫情时代,校园开放也要稳妥规范有序推进。建议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有章可循。”

 【 现状 】 

高校有“校园开放日”,但如何开放存在争议

疫情防控期间,我国高校加强校园管控,包括对于校外人员进出校园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有效保障了师生健康。疫情终将褪去,校园终会开放。后疫情时代的大学校园如何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

汪小帆表示,关于大学校园向公众开放的话题由来已久。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校园都有围墙,这些年来各高校在结合自身特点开放校园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和探索。疫情之前,许多高校平时对公众进出校园都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他所在的上海大学每年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菊花节都会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前往观赏,有一个别号叫“宝山第一人民公园”。一些热门参观高校也秉承“坚持开放,提前预约,加强服务,有序管理”的原则开放参观。众多高校都有“校园开放日”活动。在面向社会开放学校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所和实验室等设施方面各高校也结合自身特点做了不少努力。

对于包括高校图书馆和体育设施等在内的校园开放,我国有关法规也都是明确支持的。201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做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支持和指导高校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当然,围绕大学校园如何向公众开放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焦点在于开放后如何维持校园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这些年来,高校在开放图书馆和体育场所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也会根据自身情况有所限制,并且不少学校本身资源也较为紧张。拆除校园围墙的情况更为少见,因为这涉及到校内道路转变为公共道路后的交通安全管理等不少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和学校协同解决的问题。

 【 建议 】 

建立制度保障,支持试点先行

“尽管目前有相关的法规,但缺乏制度保障,建议能有指导性方法出台。”汪小帆建议多方协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开放之路。首当其冲的就是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出台关于高校校园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指导性实施意见,各地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明确各方职责,使得高校拆除校园围墙、开放有关设施等能够有章可循。

他支持试点先行,强调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坚持以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为前提有序推进。特别是拆除围墙涉及许多需要协同解决的问题,建议国家和地方选择若干条件较为成熟的高校开展拆除围墙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后有序推广。“即使是华政、上音,也不是整个学校对外开放,只是开放一批历史优秀建筑。现阶段更不可能把整个大学围墙都拆了。”

他还鼓励高校和所在地区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区校联动和融合。例如,从政策上进一步支持高校和所在地区创新机制“共建、共享、共管”体育和文化设施等,使得学校师生和社区公众都能更好受益。近年不少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推动环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可以试点与校园开放融合推进,激发更大活力。

“许多高校和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都还有欠缺,需要有长远系统规划,以不断更好满足高校师生和公众需求。既要不断完善大学校园开放的体制机制,也要提前谋划在疫情防控或其它特殊情形时的有效管理。”汪小帆表示。

他还认为,后疫情时代,有序开放校园能将学生的社会化前置。校园不再是从前的象牙塔。学生融入社会环境和有一个安静学习的场所,两者并不矛盾。现在的时代,公民素质在提高。校园开放后既面临挑战,又不乏机遇。“当然,校园开放未必一定是地理空间上的,近来元宇宙的概念很火,未来是不是可以推出空中课堂,倒逼教师打磨好课。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网速更快了,线下教学变成线上的,而是要推动教学根本性变更,转变教育理念和模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