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sir,又见面了!这一次这位逆行者举起了火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3月3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在北京世园公园传递,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上海援鄂首位逆行者钟鸣作为第59棒火炬手,完成了火炬接力。这一刻,这位来自上海的医生帅到极点!
“传递火炬的时候,有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为自己,更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上海卫生系统的唯一代表,钟鸣站在了冬季残奥会的火炬传递现场,他觉得自豪而骄傲,“为我们祖国的强大,为我们冬残奥健儿在逆境中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感到骄傲。我要将冬残奥的火炬精神、拼搏精神带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为更多的病人创造更好的健康。”
// 首位逆行者举起了火炬 //
“无缝链接”,这是钟sir对自己最近几天的行程概括。
3月2日下午抵达北京;3日下午16时多完成残奥会火炬传递,之后迅速回到酒店,拿上行李马不停蹄赶往机场;回上海、做核酸,今天一早回到中山医院临床工作;明天出发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值班……
去年11月份,钟鸣接到了通知,他将作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唯一的一名代表,前往北京参与冬残奥会火炬传递。“当我得知自己将成为北京冬残奥会的火炬手时,感觉自己特别幸运。之前都是在电视里看到圣火传递的画面,没想到自己也可以去传递火炬。”
不过昨天下午,当钟鸣站真正在火炬传递现场时,幸运之外,他又多了一份感受,那就是由衷的自豪。“自豪,为自己,也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钟鸣看来,在中国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正是祖国实力强大的体现,而这将进一步激发中国民众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带动更多中国人关心、热爱、参与冰雪运动。
在正式成为一名医生之前,钟鸣是一名运动爱好者,喜欢跑步,也喜欢各种球类。“我比较擅长乒乓球,足球踢得也还可以,参加过中山医院的足球队,作为业余选手还算不错。”谈及自己的那些爱好,这位圈粉无数的钟sir显得轻松活泼起来。
生活中的钟鸣也喜欢观看各种大型体育赛事,不过因为工作原因这些年可以观看比赛的时间非常有限。今年春节前,钟鸣刚刚结束对郑州的支援工作,回到上海接受隔离观察,不过这也让他有了自己的时间——观看冬奥会。“在电视机前为奥运健儿鼓掌加油,打心眼佩服他们。”钟鸣说。
// 哪里需要,随时出发 //
事实上,自从新冠疫情开始,真正属于钟鸣的时间少之又少。
2020年1月23日,钟鸣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指令连夜赶往武汉,成为上海最早驰援武汉的医生。那时,疾病传播途径还未明确,对抗陌生凶残的“敌人”的方式和武器也在摸索中,他义无反顾地登上列车,没有回头。行前,女儿跟爸爸深深一抱:“爸爸,我们等你回家!”那一刻,让所有人破防。而他那张空旷站台上孤身一人奔赴战场的背影,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
从那之后,钟鸣从未停下逆行的脚步。扬州、莆田、哈尔滨、贵州、郑州……出发、再出发,一直到今年春节前,钟鸣才回到上海。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委派的重症医学专家,国内有疫情严峻之地,钟鸣就会前往支援。只要有需要,他随时就拿上行李包出发。虽然之后的支援也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内心已非常强大,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高效完成了救治工作。
钟鸣还是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每天中午参与视频交班,讨论目前在沪治疗的新冠确诊病例。今天中午,当记者电话采访钟鸣的时候,他刚刚完成专家组的视频会议,而明天他则会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值班。“两年多了,救治工作一直在路上。”不过钟鸣坦言,从最初的逆行者到如今的常态化抗疫,身边有着一个强大的团队,一切都变得“有底气”。
与死神赛跑了20年,重症医学专家钟鸣总是在危难之中显身手,以精湛的技术和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给病患带去生的希望。钟鸣也深感这一特殊职业的神圣而崇高。好医生要有创新精神,要有担当,要有能力,有勇气敢于尝试,才能使医学不断进步。谈及未来,钟鸣说,他还希望将冬残奥的火炬精神、拼搏精神带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为更多的病人创造更好的健康。
【 对话 】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上海首位逆行者钟鸣
记者:这次作为冬残奥会的火炬手,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钟鸣:自豪和骄傲,也由衷佩服那些奥运健儿。在之前刚结束的冬奥会,那些奥运健儿都让人非常感动。比方说谷爱凌的第一块金牌,那一跳是突破了她的自我极限,她完全可以不那么冒险,但这位18岁的女孩去拼了。那正是奥运精神。
在这些奥运健儿中,大多经历过失败、伤病,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都在努力。和所有冬奥健儿传达的那种拼搏精神一样,我们医务工作者同样需要不懈地奋斗。
记者:此次上海连续出现本土新增病例,作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你如何看待这波疫情?
钟鸣:目前我国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局部的、散发的病例都在意料之中。要相信我们上海的防控体系,全面加强主动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综合防控,加强人、物、环境同防措施的检查落实。所有人一起努力,相信这波疫情很快就能过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