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廖昌永代表:逛着淮海路,透过景观绿化带来看上音历史建筑
2022-03-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年初“上海音乐学院校园未来将向市民开放”的消息传出后一直受人关注。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采访时披露最新进展。不久后,公众还能亲身在上音的校园里听听艺术鉴赏、现场感受大师课堂的无限魅力。

在廖昌永看来,艺术院校的师生既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文艺战线的尖兵,因此,除了物理空间的打开外,他还特别期待上音通过音乐美育教育进一步赋能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为提高市民艺术素养贡献高校力量。

 ■ 校园开放 ■ 

拆围墙后,向市民开放艺术鉴赏大师课堂

就备受关注的校园开放进展,廖昌永告诉记者,眼下上海音乐学院整体提升工程正在进行一期建设,这其中包括沿淮海路390米景观绿化带的建设,还有六栋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工程,“明年年底,所有建设工程结束时,一个崭新的、美丽的校园将呈现在大家面前。”

廖昌永说,校园整体提升工程正在继续稳步推进,不久后的将来,上音将拆除围墙,对公众开放。届时,上音校园中的六栋历史保护建筑将通过整体整修,尽可能恢复原始风貌,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

今年5月份,淮海路390米景观绿化带的建设就将率先完成,让公众在此有更好的获得感。小型街边公园与上音校园互为融合,通过“破墙”,上音沿淮海中路的三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外立面在街边就能被望见。10月份,在疫情防控和建设安全的前提之下,可能会逐步开放一部分校园。

在廖昌永看来,打开校园是为了更好融入城区、街区、社区,建筑里有故事,建筑里有文章。同时,希望让上音的文化艺术创作优良的“精神食粮”服务于大众,向市民开放艺术鉴赏、大师课堂。

“我们非常感谢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能让上音校园以全新的面貌服务城市建设,上音人将积极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把上海人民给我们的最好资源,通过音乐美育教育赋能城市软实力的提升,通过校区、街区和社区融合的方式再还给人民。”廖昌永说。

 ■ 两会建言 ■ 

“文教结合”,让艺术教育深度融入文化事业

此次参加全国两会,廖昌永还带来了一份关于以“文教结合”方式使艺术教育深度融入文化事业、积极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建议。

在廖昌永看来,对于高等艺术院校而言,既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同时也是文化建设强大的力量。舞台也不仅仅是艺术实践的基地,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上海音乐学院提出的“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教学端与服务端通过艺术实践融会贯通的体系,也就是说,“师生既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文艺战线的尖兵”。

然而,高等艺术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重任务时,也会遇到瓶颈问题。比如,学生舞台实践与高水平演出之间的联动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与文化市场检验、所属一流演出场地缺少文化资金的扶持等。

分析症结,教育与文化分属不同管理条线是很大原因。廖昌永认为,亟待有一种特别机制打破藩篱、紧密结合,进一步释放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生产力,同时也催化文化市场与人才培养的高度契合,真正使教育能够插上文化的翅膀腾飞,文化可以接驳教育的引擎翱翔,继而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就此,廖昌永提出,国家层面应建立机制,从试点到推广分步实施。以“教育部-文化部-上海市”共建院校为抓手,充分发挥好艺术高校属地地方政府在文教结合建设方面的作用。同时,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解放艺术生产力、提升艺术产品质与量。

“‘文教结合’应坚持精准化、常态化,文化与教育相向而行,取长补短。” 廖昌永还建议,通过“文教结合”,能够对艺术高校所属的演出场馆实现与文旅部下属院团与演出场馆类似的管理模式,高校以作品原创、节目制作、舞台呈现等综合方式,兑换文旅系统的托底保障经费,这样一来,能较大程度上解决教育类艺术演出场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