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起的紧张情绪如何调节?专家这样说
2022-03-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最近本市连续出现新冠肺炎新病例,我和朋友亲戚见面的机会又少了,整个人都不好了,怎么办?我朋友在居家隔离,情绪很不好,我能怎么安慰她?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又该如何去安慰因为疫情而紧张的普通患者……对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为您一一解答。

最近本市连续出现新冠肺炎新病例后,和朋友亲戚见面的机会又少了,我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怎么办?

答:疫情的确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换个角度而言,疫情也让我们改变了以往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现在抽烟、随地吐痰的人少了,大家养成了带口罩、勤洗手的习惯,呼吸道、胃肠道疾病也明显减少了,各种聚会减少后暴饮暴食、酩酊大醉的人也少了……

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确限制了和朋友、家人之间物理距离的亲近。但“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探索更多沟通和交流方式,比如在网上同样可以聚会,还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疫情也让家人之间更多地嘘寒问暖,相互关心,有更多的话题,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所以,看见了吗?所有事我们要一分为二去看待。当然,如果情绪持续低迷,难以摆脱,建议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我朋友在居家隔离,情绪很不好,我能怎么安慰她?

答:几条小建议送给大家。首先,需知晓:居家隔离期间,的确可能会出现因不确定感而带来的情绪反应,比如焦虑或抑郁;其次,聊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多和朋友聊聊大家的兴趣爱好,如果发现适合自己的不妨尝试做做;第三,会放松:若焦虑明显,也可以一起做做放松练习。感到焦虑时可以每天做1次,每次约5分钟:首先找一个舒适的位置静坐,然后闭上眼睛然后用鼻子来吸气,用嘴巴呼气,缓慢吸气呼气,默数“一二三四五”,数到“5”的时候缓慢呼气,这样从头到脚渐次放松你的全身肌肉,一个循环下来以后再重复,这样重复五六次。

最近本市连续新增本土病例,感觉很悲观怎么办?

答:要有信心,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虽然疫情对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些许不便,但同时也带来很多新的契机。相信这些变化大家是能够感受到的,所以请好好回忆和总结。您也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来减压,比如做正念,用科学的方式疗愈心身,可以每天做下面的正念小练习,也可以在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上海新冠肺炎公共服务平台心理服务模块寻找心理减压小练习跟着做。每天至少1次,每次约10分钟:在吃一顿饭的一口时,取一勺或一筷子食物停下;看着你正准备吃的食物,闻它、听它,当你准备好时,把它放入你的嘴里;咀嚼过程中,请注意它的味道、纹理、温度等,甚至你的牙齿在缓慢咀嚼时的声音;咀嚼吞咽后,请注意它的味道、纹理、温度和你完成咀嚼时声音的变化。试试看,也许会有新的体验和感受。

作为医护工作者,如何安慰因为疫情而紧张的普通患者?

答:首先,医务工作者首先要保持自己专业的形象,有足够的疫情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其次,医务人员在患者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要保持镇定,态度温和,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从中找到切入点,以专业的知识消除患者的顾虑,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进行正面的引导,必要时指导患者做一些放松训练。最后,如果发现焦虑抑郁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建议其到专科医院就诊。

目前上海出现新病例,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我,很担心疫情怎么办?

答:您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又不必过度紧张。目前国家及各级政府已建立起积极应对疫情的方案,尤其在建立疫情常态化管理方面拥有优质资源。同时,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上,一直拥有丰富的经验。所以,请用信心、爱心和安心来积极面对疫情的常态化,做好自身的管理,同时做好社区的防控建设。

每当听到上海有新发新冠肺炎病例,就非常紧张,晚上也睡不好,怎么办?

答: 对待疫情保持一定的紧张和重视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度。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及各级政府对疫情的防控,以及病例的救治都有非常完备的方案。而且,我们已经认识到,新冠肺炎其实并不那么可怕,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痊愈的。所以,请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做好个人防护,坦然面对,如有必要可以寻求专业支持和帮助。

难道人类的生活就不能安定下来吗?有时让人感觉很无助。

答:近日,新冠疫情在很多地区散发的报道给广大市民带来诸多压力。可以理解大家在自然灾害面前,出现的无助和无力感。经过2020年的洗礼,人们从最初的未知和迷茫,到后来对新冠肺炎知识的探索和普及,从对疫情发生时的恐慌和无措,到现在发现新发病例半小时内集结应援……每个人都在进步,都在和新冠病毒做着斗争。值得肯定的是,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制和接种、疫情大范围爆发缩减到小范围散发,人类的抗疫得到了重大成功!有国家做后盾,国人健康有保障。之所以对每一个散发病例都力求全方位追踪溯源,正是全民一心极尽重视之体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一心,不给国家添乱,不给自己添乱。所以,积极应对,做好各人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生活一样也可以美好和充满阳光!

前段时间我已经打了疫苗,但是听说打过疫苗也没有用吗?我好焦虑。

答:全球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总剂次已超97亿余次,我国已超29亿剂次。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来看,疫苗在预防感染、减少发病方面,尤其是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因此相对比不打疫苗人群,虽不是完全免疫,打了疫苗的人群对新冠病毒的抵抗力会更高。与其焦虑和紧张,不如依旧认真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自身防护,正所谓“防胜于治”。

如果新冠疫情一直此彼起伏,除了担心害怕,我们普通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何时才能结束啊?

答:持续的高压之下,我们很容易出现各种负性情绪。随着焦虑和恐惧的增加,情绪的起伏会影响生活节奏,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这时候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困难上,而需更多地去关注积极的方面:我国已经有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很好地适应了这些变化;目前新冠疫苗已经逐步开始在国内开始接种,未来我们应对新冠病毒会有更好的措施。请记住,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持续。

如果疫情常态化,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适应明天?

答:经过数千年的生生不息,人类本就拥有了很强的适应性,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使没有新冠疫情,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各种压力,比如环境污染、其他流行性疾病等,但人们依旧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享受日常的喜怒哀乐。疫情常态化下,更需要我们的心情也保持放松的常态化,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我们可以回顾去年疫情时期生活的变化,结合目前的情况重新调整自己的防护措施、生活和工作计划;也可以和家人朋友聊一聊缓解一下内心的焦虑,交换一下接下来的日常安排。请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尽力保持生活和工作秩序,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才能更好地适应明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