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病毒赛跑的路上,从不缺乏温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袁肖肖是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的一名护师,在抗疫路上,这位1987年出生的护士早已是一位老兵;市东医院普外科护士牛馨悦,则是一位00后护士,在抗疫一线迅速成长……近期,上海面临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双重压力,防控形势严峻,她们正和无数防疫工作者一样,通宵达旦,与病毒赛跑,为了守护这座城市一起努力。她们温暖着他人,也时刻被温暖着。
抗疫“老兵”一路收获温暖
袁肖肖是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的一名护师,如今这位87年出生的护士早已是一位抗疫老兵。
2020年新冠疫情在国内暴发,她义无反顾地报了名,作为上海第三批援鄂队员,和其她90多位护士姐妹一起出发支援武汉三院重症病房。
对于援鄂的那段日子,袁肖肖至今记忆犹新。重症监护室的日子每一天都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中度过,她内心给自己打气:“我们一定要站好每一班岗,将病人安好地交到下一班手中!”在陈尔真领队的带领下,大家沉着冷静地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有一次有位病人已经下达病危通知书,在医疗队共同努力下,对患者精心护理和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细心的袁肖肖发现,新冠患者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周围病友们病情变化的影响。在康复医院工作多年的她深知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每天,她都会主动和患者聊天,还常常将自己的水果、点心带来分发给患者,鼓励患者要有信心战胜病魔。在刘萍主任带领下,她和沈艳梅老师临时组成了一个临时康复小组,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从呼吸训练、呼吸体操到肢体的锻炼,得到了患者一致肯定!
援鄂50多天后,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援鄂新冠肺炎救治任务返沪。回程路上,武汉当地的很多市民前来送行,有人挥舞着手里的旗子,有人热泪盈眶,有人鞠躬感恩…大家有些激动:“我们终于回家了。但和武汉三院的同事们并肩作战结下的深厚情谊,却让我们难以割舍。”直到现在我们和三院老师们还保持着联系 ,这份情谊永恒!
在武汉,让袁肖肖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睡衣大哥”。这位大哥是一位当地的热心志愿者,每次下班他都来接她们,不论多晚。“虽然我们之间话语不多,但他一直默默付出。我们回到上海后x他和她的爱人从武汉开车到上海为我们每人一个可爱的娃娃,那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近期,上海面临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双重压力,防控形势严峻。为了守护这座城市一起努力。袁肖肖再次加入到基层一线抗疫队伍。在杨浦区第五隔离点,她带领着队员承担核酸采样、监测体温工作。
“确实挺忙的,不敢有一丝疏忽,但是我们常常也被温暖到。”袁肖肖告诉记者,在隔离点,有一次去为客人核酸采样,客人特意送给她们水果。“看到我们拒绝,客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水果是包装好的,外面也消毒了,你们放心吃就好’。其实我们穿着防护服,而且我们会经过污染区,没办法接受这位客人的水果,但是心里暖暖的!”
在大家眼里,工作即便辛苦,但能得到市民的理解和配合,所做的工作也都值得了。
00后在这场战役中迅速成长
而杨浦区市东医院普外科护士牛馨悦则是一位00后护士。2021年新护士入职培训时,牛馨悦就听上海援鄂医疗队员讲过抗疫的经历,也开始感受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很快,年轻的她便和前辈们一起站到了抗疫最前线。她参与到了防控各个岗位,包括机场采样、疫苗接种、应急任务等。
虽然工作时间不长,牛馨悦依然觉得自己有“底气”,因为在她的背后有着一支强大的团队。在支援机场的时候,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加上封闭的环境,一位同事突然头晕目眩,领队让她赶紧脱下防护服休息。没想到半个小时后,这位同事又出现在了大家的身边,说“我们是队友,我要跟你们一起”。瞬间牛馨悦觉得自己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对“身边是战友,身后是祖国”这句话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最近上海再次连续出现本土心中那个病例。牛馨悦开始穿梭于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的不同岗位上。在为社区居民接种新冠疫苗时,因为白天气温高,穿着防护服的她忙地汗流浃背,这时有位阿姨默默的拿了瓶冰水放在她的身边。
在前往一所小学为学生们核酸采样工作中,一个班级的学生更是给牛馨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核酸检测采样完成后,这些孩子自发地站成一排,远远的向大白医护们鞠躬,并喊到:“医务人员你们辛苦啦!”
疫情下,住院患者的照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些患者难免出现焦虑情绪。既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又要关注患者的情绪。“相比疾病本身,对于患者和家属心理关爱尤其重要。”牛馨悦密切注意着住院患者或者家属心理的细微变化,只有有空她就会抽时间陪一些患者谈心聊天。
对病毒有害怕吗?牛馨悦坦言,刚开始是忐忑的;但是现在却不怕,因为身后有一群人。因为抗疫,这个年轻的护士在前辈们的带领下一夜长大。
在这个疫情阴霾下的春天,感谢你们带来的爱和温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