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执场裁判到服务主管,这位上海姑娘亲身演绎“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来自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王珏,作为世界冰壶联合会选派的国际技术官员,首次担任北京冬奥会的冰壶项目执场裁判。同时,王珏在北京冬残奥会还担任运动员管理服务组主管,主要负责冰上辅助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在这近60天的北京之旅中,上海姑娘王珏用亲身经历演绎“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贡献上海力量!
从冰壶小白到冬奥会的执场裁判
王珏与冰壶运动结缘于2009年的女子冰壶世锦赛。在这之前,她还只是一位热爱体育运动,而专业却是经济学的冰壶小白。回忆起这次服务冬奥会的选拔,她表示自己有一些“后知后觉”,“之前经过国家的培养,被推荐去参加了一些国际大赛,可能赛事期间我的表现给世界冰壶联合会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吧。所以当收到世界冰壶联合会的选派邮件时,我还是很激动的,毕竟每一个体育人都想站上冬奥会的舞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王珏开启了她的学习之路。冰壶比赛的规则每年都会有所更新。同时,理论知识和语言的学习也很重要。平日里,王珏都尽量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王珏说:“因为北京冬奥会在春节期间,因此,我在网络上找到一档英语节目电台,每天的内容都是用英文讲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做了这样的额外准备。”
目前,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都已闭幕。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和心情,一切仍历历在目。“一开始挺紧张的,因为毕竟是奥林匹克的赛场,每场比赛都有直播,所有人也都在逐步适应竞赛节奏,特别是第一场比赛,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担心很多事情考虑得不够周全,心里压力挺大的。”王珏说道,“后来,我和裁判员、运动员之间的交流增多,大家互相了解后,就能够完全享受比赛了,执裁的过程中也不会有太多担心,更加有信心去控制场面。虽然有疫情,但在闭环里很安全。”
谈起这趟冬奥之旅,和王珏一起工作的外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之前参加过不少世界级大赛,但在冬奥会的执裁过程中,通过比赛的机会,王珏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结交了更多的朋友。王珏说:“最初,我以为我们的裁判长是一个很严厉的人,但后来我发现他还是一位可爱的人,他对我们细节上的要求很高,但也会耐心地告诉我在奥运会级别的赛事里应该怎样做,会开玩笑,能凝聚团队等。裁判团队里还有一位来自丹麦的裁判员,在聊天中,我得知他以前是当兵的,作为一个从军人员,他处理事情非常细致。”而在冬残奥会中,王珏带领的冰上辅助志愿者们作为轮椅冰壶竞赛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们的表现可圈可点,得到了来自各方的肯定和赞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年轻人的热情和奋斗,他们是最棒的。”
未来将帮助更多喜爱冰壶的青少年
由于整体的办赛流程需要涉及到很多人员配合,需要和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发挥执场裁判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今,经历过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王珏,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经验,而且感慨良多。“冬奥会给我积累了不少关于大赛举办的经验。无论是作为执场裁判还是服务主管,我都能够很近距离地感受到,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比赛中的情绪,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因为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教练,所以我平时在场边,可以近距离地去学习战术和打法。这对于我以后的训练教学是有好处的,包括教练员在场地上怎么指挥,运动员碰到突发情况应该如何去应对,以及当我们发生一些意外情况时应该怎样去处理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轮椅冰壶队的成功摘金,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残奥会上获得的第18枚金牌。同时,中国轮椅冰壶队实现了冬残奥会的两连冠。一直在现场关注比赛的王珏告诉记者:“他们配合得非常好,虽然一开始两场比赛的结果并不理想,但他们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心理状态,全身心投入比赛中,享受比赛过程,整个比赛氛围非常好,他们将最好的中国轮椅冰壶运动员的形象展现给大家。这么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有了回报,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随着北京冬残奥会的闭幕,王珏正式结束了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生活。当看到雪花和火炬完全熄灭的那一刻,坐在观众席的王珏回顾着自己在北京的日子,不禁感叹一切都结束得好快,时间的飞逝,让她有一刹那觉得一切并不真实。“是时候说再见了,虽然很不舍得。我看到镜头画面中不停闪过我们组内志愿者孩子们的脸庞,我觉得这些天的付出是值得的,我很开心。”王珏说。
目前,看到上海的疫情状况,王珏表示自己也会投身于抗疫的志愿服务中,为共同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我还是会以教练的身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自身经验帮助更多喜爱冰壶的青少年,给他们一些指引,希望他们能够在冰壶这个项目中有新的突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