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丨市疾控中心那盏24小时不灭的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有人的外卖在实验室外从中午放到了晚上9点,有人一站就是24小时,站到脚底发麻。这里是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定所的实验室,这里的灯24小时不灭,这里的机器24小时不停,穿着三级防护服的新冠应急检测队伍成员白班、晚班无缝衔接进行新冠标本的核酸检测和复核。自3月上海新增本土病例以来,接连送达检测的送样箱、转运箱无声诉说着他们的工作量。
不遗漏任何一例病例,也不出现任何一例假阳性,这是一支和病毒“零距离”搏战的铁军。
潘淼 组长24小时超长待机
应急检测采取的是组长负责制,每班组长安排好人员、检测流程,负责检测质量和生物安全。检测队员分白班和晚班,两班无缝衔接,往往白班的人员刚从实验室出来,夜班的同事已在穿戴防护装备了,而当天负责的组长要扛起24小时的重任,90后潘淼就是其中最年轻的组长。
白天的检测工作繁重,不但要完成十万火急、送样时间不固定随到随做的应急检测样品,同时还需要应对当日海关、公卫中心、血液中心等多种类、多数量的复核样品。最近,越来越多的阳性样品送到市疾控复核,在实验室,作为组长的潘淼需要把控风险。第一个风险点在打开转运箱里样品的瞬间,一般包装有四五层,拧开采样管最后一层自封带需要分外小心,每次组员在做时,他就站在一旁紧盯每一步动作。
晚班熬到凌晨四五点时最疲惫,而潘淼那个时段已经在岗超过20个小时,一刻不停站着把关检测质量和安全的他脚底已经发麻,饿和渴交替袭来,但身体的疲惫却不能让神经放松,因为他知道,每一个病例背后都涉及病人、社区、街道等各方,只有他们一锤定音,才不影响后续流程,才能跑赢病毒。
当大家都觉得难熬时,作为党员的潘淼和其他党员组员都会说:“你们去休息一下,我来做。”这句温柔的话鼓舞人心,大家都会重新振作精神,在实验室里风雨同舟、共克时艰。
李云逸 机器不停人不停
奔赴检测“战场”的李云逸
走出实验室,李云逸长长舒了口气,N95口罩在她脸颊上留下了两道深深的勒痕,尤其是鼻梁骨一直被口罩紧紧压实,疼得她轻轻捏了捏鼻子。时针已经指向午夜11点,而她从一早8点就进入了实验室进行新冠标本核酸检测。
作为市疾控病原生物检定所免疫规划实验室副主任技师,李云逸日常负责上海市环境污水、健康儿童脊灰(肠道)病毒监测、狂犬病病毒等疫苗可预防疾病相关工作。她还是“科普进校园”志愿项目最为积极的老师之一,带着培养皿、显微镜等现场进行科普宣传,让小朋友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最近任务特别繁重,李云逸进实验室前不敢多喝水,一头扎进实验室就是5个多小时,中午1点多出来,赶紧扒几口组长从食堂打来的饭菜,不到半小时又穿上三级防护服进实验室。李云逸主要负责核酸检测中PCR的工作,一整天10多个小时工作量,机器不停人不停,李云逸的神经高度紧绷,只有一天结束洗完热水澡躺床上才觉得自己“活过来了”,拿起手机发现几个未接电话都来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工作任务很重很急,在女儿教育上还没和她爸爸做交接,还好女儿懂事,不需要多操心。”说起女儿,李云逸很是宽慰。
2008年进入市疾控中心后,李云逸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还没切身感受,自从疫情以来,公共卫生变得越来越重要,2020年李云逸也第一时间报名援鄂抗疫,最终她服从组织安排,留沪留岗,奋战在上海新冠应急检测第一线。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能显著提升流调的精准度和速度,她也在一次次实战中吸取经验。
由于工作量大,李云逸选择直接住在了单位,同是疾控人的丈夫给李云逸送行李的那天,拍下了她的背影:扎着马尾,双肩包上挂着迪士尼星黛露,一手拖着拉杆箱,步伐坚毅,奔赴检测“战场”。
陈泰尧 “女儿奴”要成为女儿的骄傲
陈泰尧和李云逸
陈泰尧和李云逸是黄金搭档,陈泰尧负责样品的前期处理,在生物安全柜里打开采样管是一个风险点,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还要加样到核酸提取液。正因为每一步都不容出错,让穿着三级防护服的陈泰尧时刻紧绷着神经。
最近由于任务重,他们的工作时长一延再延,上一轮白班本该上午8点进实验室,8点不到送来一批加急样品,陈泰尧还来不及吃早饭,饿着肚子就进了实验室,原想做完出来透口气吃早饭,没想到常规样品已经在候场,那天他直到下午1点才出实验室吃上了第一顿饭。为了最大限度缩短检测时间,两次样品间隔之间他就穿着防护服在实验室里等待,上夜班时更要集中十二分的精力。
其实陈泰尧原本不擅长熬夜,大学期间是“睡神”,常常晚上10点半就睡觉。2003年,经历了非典的陈泰尧第一次知道了疾控的重要性,在同学纷纷进入三甲医院时,怀着一颗好奇心的他进入了市疾控中心,多年来成为了城市”隐形侠”,上着晚班也越来越适应熬夜,熬得身材越来越胖。
陈泰尧还是“女儿奴”,虽然最近见不到女儿,也不能陪她玩,但他希望在将来能成为女儿的骄傲,“她会知道,爸爸这份工作是在为上海疫情防控出一份力。”
抗疫是场超长待机的战斗,从2020年以来,实验室许多设备都发生过故障,抽提仪“罢工”,扩增仪无法启动,高压消毒锅坏了,紫外灯坏了,但与病毒“零距离”接触的他们,无论是年过半百还是初出茅庐,没有一人退战、休战。他们挑灯夜战,只为守护这一座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