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 90后体育教练员投身一线,“我们有用不完的精力!”
2022-03-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新冠病毒的蔓延严重影响了上海市市民平日里的生活。嘉定体育训练中心的两名90后教练员,秉持着体育人不怕艰苦的精神,冲在前头,以实际行动协助医务人员,投身疫情防控一线,体现了体育人的担当实干。

 // 手机24小时待命,6小时扫码4000人 // 

1990年出生的傅俊,是嘉定区体育训练中心的一名摔跤教练员。此次疫情期间,主要参与维持市民核酸检测的队伍秩序、扫码,以及收集核酸棉签等工作。目前,已有8次下沉一线工作的傅俊,最曾经最长的一次时长达到12个小时。6小时扫码4000人,采样4000人对于傅俊来说,已是常态。傅俊说:“单位通知手机24小时待命,有一次早上5点手机就响了。”

3月21日,傅俊像往常一样,负责排队秩序,严防插队现象。同时,需要安抚市民的情绪。令傅俊记忆深刻的是,中午的时候,他看见一位大爷直冲冲地走过来,下意识喊着请大家有序排队。但大爷继续向前走,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接着,傅俊没想到的是,大爷直接走到他旁边,把手中的折叠凳展开、放下,并拍了拍傅俊示意让他坐下,口中还说了句“辛苦”后,才转身离开。傅俊说:“当时意识到自己身体确实有些酸痛,但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大声对大爷说‘谢谢您’。”

在做志愿者的这几天里,倒春寒温度很低,但是为了安全必须身穿防护服,有时候冻得浑身发抖。小区里的人员比较多,有些居民楼层较高,听不到广播里通知下来做核酸,于是傅俊就举起大喇叭,用最大声尽量通知到每家每户。傅俊说:“一天下来嗓子也哑了。中饭时间,家里人打来电话嘘寒问暖,生怕我冻着了饿着了,并不断叮嘱我一定要带好口罩穿好防护服,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大家,特别感动。”

 // 95后第3次做抗疫志愿者,最长达12小时 // 

来自新疆的张晓彬,1998年出生。作为一名退役的运动员,目前是一名射击教练员。疫情期间,他一边兼顾线上教学,一边冲锋至一线做疫情防控志愿者。此次出“战”已有5、6次了,最短6个小时,最长达到12个小时。虽然年龄不大,但这已经是张晓彬第3年做志愿服务了。他说:“我有用不完的精力,这一次我又很荣幸作为护士的助手,我帮她贴标签,那天贴了4张A4纸,大约有800人。”

令张晓彬最难忘的一次,是前几天下大雨。由于大家都在外面打着伞排队,同时,人数也比较多,尤其是他看到那些医护人员,当时张晓彬的内心很有触动。因为雨淋湿了扫码机,所以,每进来一个人都要进行重新地擦拭,并且它的显示器也不灵,但前来检测的市民都在种大雨中,没有一个人有抱怨,都按照规矩在等待。

“我的家乡在新疆,这是我来上海工作的第4个年头,我一直都没回新疆过。”张晓彬说:“从2019年开始参加工作,到2020年的疫情开始爆发,然后就开始从事志愿活动,2021年由于疫情,非必要不离沪,提倡就地过年,2022年也是疫情的情况不是特别好,确实会比较想家。我的父母每晚都在关心我的状况,他们看到我每天穿着大白的衣服,那么就确实蛮担心的,但是他们也非常支持我这样的工作,因为我年龄还比较小,也是入党积极分子,他们觉得在这种时刻,我们就作为青年就应该往前冲。”

张晓彬说:“我相信,通过自己的点滴力量,投入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并呼吁大家都能参加到这种志愿活动来,上海就一定能够好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崔子润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