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携手!通过团支部发起,他们共写一本班级战疫日记
2022-03-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一本日记,全班同学一起来写?闭环管理期间,华东师大学子正用温暖而有力的方式记录生活,分享志愿者们坚守点滴中的担当,共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背后,是团支部发起的一次倡议。

全班一起上,记录战疫时期的点滴和温暖

“要学会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找平衡、找浪漫、找自己!”“欲望不超过自己的能力,自然也不会感到苦恼”“山河辽阔,人间烟火,月光所照,皆是中国”……这些“金句”来自华东师大大夏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传播学类八个大一班级同学写的战疫日记。

“3月17日 星期四 天气雨 今天是封楼第二天了,在宿舍上了一天网课(星期四课表格外满),耳机戴得耳朵都有点疼了……”

一篇篇由班级同学撰写的日记,既是私人记录,也是一份在特殊时期里00后们共同的观察报告。写完后,大家每天都在班级群内共享共读。或温暖,或镇定,或幽默的文字,自有一种从容温和的力量,让作者和读者在疫情的阴霾中,回归内心的平和宁静。

华东师大大夏书院辅导员焦艳告诉记者,2020年,她就在自己所带的班级使用过班级战疫日记的形式。“当时因为疫情原因,同学们不能返校,就共同撰写了一份抗疫日记。这些日记成为班级同学在特殊时期的一份独特记忆。如今,在校同学们封闭在宿舍楼宇里,所以我们在8个班级,以班级团支部的名义,组织了抗疫主题团日活动,同时发出倡议,以班级为单位,共同撰写一份抗疫日记,互相传递力量和信心。”

“党旗所指,团旗所向。青年抗疫,你我先行。”作为学校“一团一品示范团支部”,各团支部积极筹划组织,目前,已有52篇形式各异的战疫日记。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也有同学在日记中绘制图画、撰写小说、对课程学习的问题发问等,形式新颖活泼。“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给予同学们战胜疫情的勇气,减少焦虑、增强信心。”焦艳说。

一些辛苦,换来理解支持和共克时艰

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曹以臻最初以为,自己能做的,就是听从学校的指挥,遵守各项防疫政策,不为防疫工作增加负担。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也作为一名上海同学,当大夏书院招募宿舍楼层长候,她意识到自己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于是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

“我不仅有希望能分担家乡抗疫压力的赤子之心,更想要肩负起入党积极分子应有的使命和责任。于是,我与另一位同学一起担起了六号楼3层层长的职务,负责近150名同学封楼后的生活保障。”曹以臻说。

轮到她写日记的时候,她便在日记里坦诚地写下封楼第二天时自己遇到的最大挑战——倒垃圾。

“楼面的餐后垃圾,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我不仅需要监督同学们干湿的分类情况,也需要提醒同学不要投放生活垃圾,增加清运人员的负担。在所有同学垃圾投放完成后,我还需要将干湿垃圾拖到指定的投放点,垃圾很重、量很多,还需要拎下楼,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感谢另一位层长的帮助,我们一起清运垃圾,让彼此的工作量减轻了许多,每次运垃圾的工作完成后,我们常常笑话刚刚吃的饭又消化完了。”

“没想到,我把我的工作记录到班级抗疫日记中,与班级同学分享个中感受,得到了很多同学们‘辛苦了!’的问候。同学们也留言表示,会积极支持学校的网格化管理。”这让曹以臻感到,疫情之下,大家的理解支持,同向同行,必将迎来战疫的胜利。

志愿服务无疑是辛苦的,一方面要兼顾学业、努力克服网课带来的不便,另一方面需要从早上八点开始不断关注手机上的消息,避免因遗漏微信消息给整个楼层的同学带来不便的情况发生。

“当看到老师不在我们身边,仍通过各种方式关心照顾着同学们;看到后勤人员凌晨一点就要开始为同学准备早饭,按时为全校师生配餐;看到寝室阿姨兢兢业业为同学们保驾护航,积极为同学们解决问题;看到其他楼层长们不辞辛苦的奉献,做好学校与同学之间的联系桥梁……自己只有深受鼓舞。张文宏医生的那句‘共产党员先上’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身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也要有的使命和担当。”曹以臻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