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这里的团员骨干又上岗了
2022-03-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本轮疫情暴发后,来自共青团上海市黄浦区委员会团校的95后团员赵一鸣与来自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90后团员施颖杰也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中,希望尽己所能参与共筑城市安全防护墙,为上海抗击疫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继赵一鸣和施颖杰主动请缨支援防疫工作后,黄浦团区委有更多的青年同志踊跃报名,投身一线抗疫。

  团员骨干再次投身抗疫大军  

3月12日,在完成防疫志愿者岗前培训后,来自共青团上海市黄浦区委员会团校的赵一鸣正式投入到黄浦区园景苑小区闭环管理的志愿者工作中。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投身抗疫一线。

95后的赵一鸣,去年大年初一,也在抗疫一线度过了不同寻常的春节。防疫的青春号角响起,赵一鸣身体不算好,但每每都是冲在最前头的。去年春节,他主动请缨成为负责机场转运工作的“大白”;今年春天,黄浦疫情防控的压力陡增,他再次请缨投身到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中。他说,基于之前的经验,相信这一次会做得更好。

加入闭环管理志愿者队伍10天以来,让赵一鸣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工作人员有多辛苦。面对时好时坏的天气,没日没夜的繁忙,大家仍然没有退缩,也没有丝毫怨言。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始终坚守岗位,有条不紊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

在防疫过程中,赵一鸣始终抱着“不辜负组织信任”,发挥一名团员青年的先锋作用,依靠信念抵御病毒,和伙伴们并肩作战。每天,志愿者需要掌握居民们的需求,第一时间做好人员登记、信息收集,对所负责的楼宇做好秩序引导、人员隔离等基础服务,同时还需要配合负责人维持核酸测试点秩序、协助居民操作健康云、运送抗疫物资。

同时,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向街道同志、其他志愿者们学到了更多更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工作方法,不断在岗位上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让团徽闪耀在抗疫火线上  

回忆这次一线抗疫的经历时,赵一鸣说道:“核酸检测过程中,我遇到的一个挑战就是所在社区内人口密度大,其中老人较多。进行第一天检测任务时,难免有些手忙脚乱。但我和志愿者小伙伴们很快便习惯了节奏,进入状态。”

为顺利完成核酸检测任务,同时减少老人的排队时间,他们采取了提前发放告知书,各楼栋分流做核酸检测的方法。同时开设绿色通道,为老年人减少排队时间。针对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不便,在完成当天的核酸采样后,便帮助老人提前生成下一次核酸检测的二维码,并进行打印。对于没有手机的老人,赵一鸣便使用自己的手机,为老人登记。对于腿脚不便的独居老人,则是采取上门检测方式,力求做到不漏一人。

“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工作中,我们会焦虑会无奈,但只要街坊们积极配合,又或是路过时道一声辛苦了,我的内心立刻温暖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赵一鸣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骨干,更是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誓言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不能停留在纸上,关键时刻必须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不顾个人利益,为了维护好党和人民的利益冲到最前头,把入党申请书上的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紧紧相连。

  战“疫”路上我们先上  

由于负责的是中风险地区的防控,施颖杰的手机上已经收到根据有关大数据排查情况,近期可能存在与新冠病毒感染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风险提醒短信。“这时领导的鼓励、家人的支持,都是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疫队伍中的动力。身为抗疫志愿者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也有风险,但是大家都给予了我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一次,因为手头任务较重,过了饭点,施颖杰回到休息的帐篷里,随便拿了一份饭,看也不看吃了起来。由于劳累饥饿导致味觉并不敏感,虽然已感觉到有一丝丝异味,但急着填饱肚子的他就继续狼吞虎咽吃完了。当有同志问起,“昨天中午的隔夜饭被谁拿了,我也没意识到什么。”后来,他才发现吃了隔夜饭的人是他自己。

穿上大白,最艰难的就是如厕。上厕所虽然没有像有些同志一样穿上尿不湿,但为了防止浪费一次性隔离服,施颖杰白天只喝一口水。原本想等脱下衣服再疯狂喝水的,可是由于是第一批支援,当得知临时厕所尚未搭建,周边没有厕所时,最后脱下隔离服后,他还是没敢多喝水。由于周边居民区都处于隔离区,晚上只能在马路上休息,但夜里物资一送来,光清点分发工作就是大半个晚上。施颖杰随即说道:“工作充满激情与使命感,也就没有一丝倦意了,不知不觉一个晚上就这样过去了。”

身穿隔离服,在现场维持秩序,忙的时候施颖杰连续工作时间长达20小时。既要维持现场秩序,不停地劝导围观市民减少聚集,出行佩戴好口罩,防止拥挤或排队者的琐事摩擦;还要指导注册健康码,疏导大家焦虑易怒的情绪。在指导注册健康码的过程中,有的老人听力视力都很不好,对手机操作非常生疏,有些居民在隔离的区域内显得非常易怒,志愿者只有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而不能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不怕麻烦一遍一遍教老人如何操作。

“因为只有志愿者心态稳定了,才能让好心情感染身处愁困中的居民。由于不断付出耐心,我们慢慢得到了居民们的理解与赞扬,我们的工作更有动力了。”施颖杰继续说道,"身为防疫志愿者,更加切身体会到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不容易,特别敬佩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比我们接触多得多的风险和病患的不理解。令人透不过气的N95口罩是他们又爱又恨的‘长期伙伴’,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毫无怨言。能够与这些团员青年共同抗疫,在火线上亮出自己的青春底色,也是我们的荣幸。”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