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徐汇90后团干部回昔日社区当大白,火速组建青年突击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因为防控需要,3月8日,刚刚下班回家的徐汇团区委90后青年干部陈雪艳看到了自己所在的梅陇七村小区需要暂时封闭。
此前,陈雪艳曾在梅陇七村当过8年社区工作者,这一次,她以“大白”的身份重回小区,火速组建了一支由小区内在职党团员构成的临时“青年突击队”。在她和小伙伴的帮助和联络下,小区内的一名高龄产妇还顺利诞下了一对龙凤胎。
人手奇缺,火速招募青年志愿者
3月8日晚上8点,当大家眼见小区需要防控,难免心生焦虑。
陈雪艳曾在梅陇七村当过8年社区工作者,也曾是这里的居民区书记,大部分居民都认识她。已经卸任两年的她挺身而出,拿着大喇叭根据相关口径不停为大家做解释。
喉咙发疼,精疲力竭,但这只是持久战的开端。凌晨时分,陈雪艳盘算了下人手:居委中唯一的一名男性居委干部被抽调支援其他社区,保安保洁人手严重不够。居委只剩下5名女干部。为此,街道紧急调配了二男三女支援。再加上她和居民区书记的丈夫也临时成为“编外居委干部”。整个居委满打满算只有区区12个人,却要应对整个小区3000多个居民的核酸检测。
此时仅靠社区原有的老年志愿者肯定不行,年长的志愿者可以放广播、做宣传,倘若要从事贴封条、跑楼道等重体力活,就需要40岁以下的青年志愿者。
凭借着人头熟的优势,陈雪艳火速组建了一支临时“青年突击队”,快速招募了十几位青年志愿者,当晚就分配好了第二天的任务。次日,突击队成员分头对1400多户住户上门排摸。
“你愿意当志愿者吗?愿意的就扫码入群。”在排摸的过程中,突击队顺便当起了HR,不断地有人加入进来,短短三天内,“青年突击队”扩充到了65人。回顾招募志愿者的经验,陈雪艳表示,主要是依靠“人传人”,比如先找到相熟的热心居民,再让他们物色身边人一起参与进来。因此,志愿者中有不少是姐弟、兄妹、同学、发小等,甚至还挖掘了一对颜值颇高的村花、村草。就读于上海中学的高三学子小丁白天做志愿,晚上学习。陈雪艳怕耽误他复习。但小丁说:“你放心,我晚上的时间用来学习是足够的,现在小区需要帮助,我一定要出份力。”灯泡坏了、电器有问题了也有志愿者出面,突击队里甚至还有一名小商户的老板,愿意在封控期间为居民们的小修小补做兜底维修。
为高龄产妇、长者解决难题
在小区封控期间,一个又一个难题冒了出来,首当其冲就是一名即将生产的高龄产妇。
产妇白女士在收到封控通知后焦急万分。陈雪艳打电话不断安抚对方情绪。在社区青年社工的团结协作下,及时为孕妇做好了转运事宜。几天后,白女士顺利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取名宁宁与圆圆。
为了解决居民的买菜问题,陈雪艳和小伙伴们动足了脑筋。起初,他们联系到了共建单位,捐献了300多斤的蔬菜,帮助小区一些困难老人临时渡过难关。之后,还联系了小区对面的梅陇商业中心的负责人,后续提供物资支持。
3月9日下午,居民们下楼排队做核酸。小区多达三分之一以上都是老人,大多不会注册二维码。眼看着队伍行进缓慢,陈雪艳和居委提出,可以一个年轻人后面排一位老年人穿插排队,老少结对解决注册难题。
陈雪艳告诉记者,小区里还有一个“老熊猫团体”,许多年纪太大的居民出行需要拄拐杖,他们中有些人只有身份证,没有智能手机。为此,她还搬来了远程救兵——徐汇团区委的线上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把老人的身份信息以5人为一张图发在群里,不到1分钟,群里的志愿者就把5个人的检测码分别返回在群里。
“我是女生自己住的,有需要的小姐姐可以来我家!”“我家也方便的,有需要的小伙子可以来我家!”……在服务别人的时候,志愿者们也时刻温被暖着。陈雪艳透露说,有八名大白因为不能回家,只能在居委打地铺,没地方洗澡。居民们纷纷伸出了援手,每天,大家选择去某家洗澡。“真的是一个很有温度的社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