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心理疏导志愿者:为抗疫注入“心能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近日,上海进入了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期,因疫情封控发生的突发心理需求增多。心理疏导志愿者通过线上解答的特殊方式,为大学生注入“心能量”,缓解大学生隔离在校,不能外出的焦虑压力。
“老师,我是一个处于毕业季的学生,考研、论文、找工作、实习……一堆事情本身就让人很焦虑了,还被隔离在学校,感觉疫情把自己的未来都打乱了,怎么办?”一位隔离在校的大学生向心理志愿者顾凯宪求助。
顾凯宪是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专委会成员、心理督导专家、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培训师。面对学生的疑惑,她耐心地给出了建议:“疫情打乱了你的计划,也同样打乱了别人的计划,病毒并没有偏向谁,所以不用自怨自艾。大家都一样。按下暂停键,正好趁这个机会好好整理思绪,有什么需要调整的有什么可以进一步完善的?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样慢下来的机会呢?”
面对疫情,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疫情防控期间,顾凯宪为“守护青春,防疫同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项目提供专业心理支持服务,与交大医学院的学生们共同面对疫情,探讨当下。
“如果光讲课的话,学生还没那么容易接受。”顾凯宪说道,因此她用线上讨论会的形式与学生开展互动,让学生们对现状做一个提问和探讨,进行回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心,解决困惑,缓解疫情防控期间的焦虑情绪。
对于封校的大学生来说,“迷茫”和“不安”成了心理咨询的关键词。顾凯宪说道:“生活在这几年,疫情反反复复,然而我们人类也更聪明地学会与病毒抗争周旋,每天都有不同的抗疫信息来补充我们的认知世界,这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个极好的现实锻炼机会、现实学习机会。”
“在学校和家里隔离久了,感觉和外界的世界都脱节了,每天大部分时间只能沉浸在手机、电脑等虚拟环境中,感觉越活越不真实了,怎么办呢?”又有一位学生向她求助。
对此,她有一个建议:“不要人为地把自己‘圈’起来。”她表示,手机、电脑是我们的好伙伴,没有疫情的日子照样离不开它们。科技进步同样也给虚拟世界射进现实阳光,我们可以线上与朋友语音视频聊天,可以开个视频小会议讨论一下大家都关心的事情。也可以跟随线上教学视频健身舞蹈。“真实与否取决于自身的感受。”
“越是疫情吃劲的时候,负面情绪越需要得到及时的疏导。”顾凯宪说。从2020年疫情暴发开始,她就主动为12355中心心理咨询师开展督导培训,为专业服务把控把关。许许多多的心理咨询志愿者和她一起,为这场“倒春寒”注入了一股股暖流。
“生活是没有剧本的,不可能每一步都有人为你预先设置好一切,生活中可以有计划但一定也会有变化,提高生活适应能力才是我们年轻人未来成功的关键。”她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