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个昼夜,万余小时试验,成就“长六改”首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通讯员 孙公明/图
2022年3月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春寒料峭。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无惧严寒,傲立风中。点火升空,划破苍穹,我国首型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首秀圆满完成。这背后,是3000多个昼夜,数千次会议,近千份文件,万余小时的试验、测试......这些数据,锻造出的是一支百炼成钢的队伍。
== 笃志前行 虽远必达 ==
“八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很长,但对一个全新领域从无到有的型号研制团队来说,很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长六改”副总指挥李红兵说。短短八年,从队伍创建、项目研发、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形成方案并实施,再到一轮又一轮测试,排故的循环,最终实现圆满首秀。
作为型号的“龙头”——总体设计,在火箭最初论证阶段,是总体设计最为忙碌的时段。在“长六改”火箭合练试验收尾阶段,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在3天内完成首飞箭的出厂评审。仍在基地参加合练任务的航天八院“长六改”总指挥洪刚,带领产保助理宋攀和总体主任师杨帆当天立即赶回上海安排出厂评审工作。下了飞机,带着行囊,直奔岗位。要知道这可是近三个月合练试验后,他们第一次返回上海。
要在短短3天内完成首飞箭的出厂评审报告及专项评审报告的编制,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现役型号,安排专人编写出厂评审报告,也需要一周时间。困难和挑战最大的就是出厂评审大报告,要承载林林总总的内容,报告不下500页,任务重、质量要求高,3天内必须完成。参加“长六改”火箭研制工作最久、最熟悉整个研制历程的总体设计副主任师宁国富勇挑重担,主动承担了编写出厂大报告的重任。
那段时间宁国富索性把家安在了办公室,关闭手机,一心写报告,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几个专项报告的评审,并且完成了一份像样的出厂评审报告初稿。“这是一支敢拼能拼的团队,极具战斗力,干起工作稳扎稳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最终都能在最快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航天八院“长六改”总师张卫东欣慰地说。
== 荆棘过后 更显从容 ==
作为我国首型固体捆绑火箭,“长六改”应用了多项新技术,发动机健康诊断系统便是其中之一。首次应用,研制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自2016年开始,航天八院“长六改”副总设计师辛高波就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展开了攻坚研制之旅。
在健康诊断系统研制过程中,可靠性一直备受大家关注。“发动机参数采集模块故障会不会影响诊断结果?”“如果诊断系统受到了干扰会不会误关发动机?”对于是否采用健康诊断系统,大家分成两派,各执一词,讨论激烈。
面对困难和质疑,辛高波没有退缩,他与团队成员多次同发动机研制单位展开技术协调,研究分析上千条发动机试车数据,优化发动机健康诊断方案。历经两年多的论证,方案终于获得型号两总的认可。
“好的产品就要经历千锤百炼”,“只有充分做好战斗准备才能确保万无一失”,这是电气总体主任设计师王猛时刻挂在嘴边的话。在辛高波带领下,王猛及其团队人员先后六次奔赴西安参加真实发动机试车,每次一呆就接近一个月,六次试车未发生漏发或误发关机,以完美战绩实现了100%的成功,系统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
卫星整流罩分离试验在火箭的研制过程中是重要的地面试验之一。作为八院尺寸最大、分离能量最大且首次运用全透波复合材料及应用线性分离技术的卫星整流罩,研制团队不仅在设计过程中攻克了数不清的难题,在分离试验中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困难。
由于前期各项相关试验都很顺利,试验团队在第一次分离前可谓信心满满。可第一次分离就给团队成员浇了盆冷水。虽然罩体实现了旋转分离,但下铰链销轴被剪断和罩体分离后面板大面积损伤。在航天八院“长六改”副总师李程刚的带领下,团队兵分三路,一路负责下铰链局部补强,一路负责复材罩体就地返修,第三路负责优化改进缓冲结构。二十余天之后三方面工作全部顺利完成。
就在大家认为问题都已经解决,鼓起信心开展第二次分离的时候,却又一次被现实狠狠甩了一巴掌——下端面一个已经生产过数千发的成熟火工品居然没有解锁,结果导致其中一个半罩无法分离。一时间整个团队的情绪跌入了谷底,每个人心中都问了同样问题:继续做下去如果再出问题怎么办?我们的设计到底有没有问题?
李程刚仿佛看出了大家的顾虑,一边分析问题一边鼓励大家。又一次全心投入的试验之后,第三次、第四次分离全都非常顺利。历时近两个月的卫星整流罩分离试验在2021年11月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 征途漫漫 未来可期 ==
“长六改”的队伍里有这么一群人,80后、90后、00后;统装、整洁、背影、风雨、雪中;交接、转场、起竖、吊装、总装......这些都是他们的名片,这就是“长六改”型号总装团队。
作为八院第一款捆绑火箭,国内第一款固体捆绑运载火箭,转场对接绝对是难中之难,国内无任何经验参考,这也充分考验着总装的水平。队伍进入发射场参试时,总装团队才得知原本4天的转场时间根据Y1进度被压缩为2天完成,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又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怎么去完成?这个难题始终萦绕在总装组长倪飞的脑海里。
转场对接最关键的是发射塔的吊装和助推与芯级对接,抓住这个关键点后,倪飞排出了一个12人的塔架吊装及对接的固定队伍和一个5人的转载上车及押运的机动队伍。两支队伍各司其职,转运的2天时间里,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转载上车→转运→吊装→对接,这个动作重复了5次,两支队伍井然有序,队列整齐,行动如风,站如松。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总装团队不仅完美地交出了答卷,还展现了总装队伍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着装一致的作风。
作为航天八院149厂总装团队青年中第一批“项目负责人”,倪飞、章祺盛已从原本接受指令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作为的“领头人”。在他们看来,干航天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更多的年轻人涌现出来。149厂主任工艺师李颖身边就有三位“90后”:“‘长六改’作为长征系列的新成员,我们在组建团队时,考虑启用一批年轻的工艺员。”李颖提到的三位工艺员分别是拥有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助推模块总装工艺经验的常超、参与“长六改”合练试验的李纪鹏以及专注电缆设备总装工艺的陈以传。
在型号研制生产期间,他们三人不仅仅要深入了解运载火箭工艺技术要求,还要结合生产实际需求,将设计文件“翻译”成一份份能被轻松读懂、并具备可操作性的工艺文件。为此,他们将型号工作推进到了生产第一线,工作场地也从办公室来到了总装现场。
在编写电缆、设备工艺文件时,陈以传提出了以总装区域为划分、设备为主、电缆为辅的工艺文件编制方案。经过三人“头脑风暴”后,他们充分论证了总装的可操作性,对各工艺文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提高总装装配效率。
俯瞰深夜,霓虹般的琉璃光束在城市间穿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正是这样心怀梦想、坚守一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通讯员 孙公明/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