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天天出门的独居老人突然不见踪影?这里上演了紧急救援
2022-04-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通讯员 黄蓉

“小顾,朱老伯今天出门了吗?你去他家看看吧,有什么情况和我联系!”

“曾主任!朱老伯一动不动倒在地上!”

“快!快叫120!”

3月27日上午,当楼组长顾依琍打开朱老伯家的大门时,看到的便是这样的场景:狭窄的阳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头朝下俯身倒在地上,倒落的一张折叠椅压在老人的腿上,另一张夹在老人的左臂下面,他双手做出撑地的样子,却使不上任何力气,身体僵硬、无法动弹,意识也模糊不清。

听闻朱老伯倒地的消息,普陀区甘泉苑居民区的社工组长曾瑾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和几位党员分头联系街道相关负责人、小区物业和病患家属;救护车到达后,又引导车辆驶入小区内适宜的停车点,配合急救人员转运病患,在30分钟内迅速将朱老伯送往就近的医院进行抢救。目前,朱老伯的身体状态稳定,正在进行相关检查。

  扣牢“连环扣”,30分钟高效救助 ※ 

据曾瑾介绍,朱老伯今年87岁,是小区里的独居老人,平时每天都会“下楼走动走动”,却唯独在26日那天没有见到他的身影。

“前一天没看到他就感觉奇怪,所以第二天早上我让小顾先上门看看。”曾瑾知道朱老伯近期有过摔倒的经历,担心他独自在家不安全,因此预先和朱老伯楼里的几位党员、楼组长打过招呼,拜托他们多留意些;又建议朱老伯在自家门外藏一把备用钥匙,以便居民区党总支在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发现并予以帮助。

“我们进来的时候他就一直是这个姿势,一动也不动,喊他也没有回应,把我们吓坏了!”顾依琍直到后来才知道,朱老伯原来在当天凌晨时就已经摔倒,距离他们发现他时已接近10个小时,“如果不是抢救及时,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打完120急救电话后,曾瑾和几名工作人员又“多线并进”,一人负责通知小区物业,提醒执勤保安做好准备,引导救护车以最优路线快速进入小区;一人负责查找朱老伯子女们的联系方式,第一时间告知老人的身体情况;其余人则赶赴朱老伯家中,或站在楼下的最佳停车点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整个过程非常有序。”谈及彼此的默契配合,曾瑾透露背后的秘诀在于街道提供的精细预案和日常的教学训练。“街道之前常常为居委组织应急救护培训,尤其在社区救助方面,给予了许多专业指导。”她介绍,“同时,在这次疫情期间,街道很早就下发了应急预案,要求我们提前熟悉工作流程,并确定每个人的分工责任”。

尽管在本次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小区并未实施封闭管理,为送医救护提供了不少便利,但街道和居委都坚信,即使在封控状态下,他们依旧能够顺利地处理好应急救护任务。

据了解,针对社区封闭管理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甘泉路街道梳理了一份详细的处理方法,里面涵盖各类政策解答和工作经验总结,并仍在不断细化,努力将不确定性降低至最小“单位”。

“例如,我们专门去询问过,当患者因伤病无法自行移动时,救护车是可以驶入封控小区的,急救人员也会按照相应的防护级别事先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曾瑾以朱老伯摔倒为例,指出急救中心当前的工作机制,以及居委需要完成的各项对接工作,“和这次相比,居委在原有的工作流程中,还需要额外增加两项任务,一是在回答急救人员的提问时,告知所在社区的具体情况,二是及时联系社区卫生中心,与定点医院提前进行对接。”

 ※ 编织“同心网”,全员化身爱心看护人 ※ 

应急救护需要各方人士在紧急关头衔接配合,“环环相扣”成一条稳固快速的生命通道,更需要社区以居民之家为圆心,编织一张张“同心网”,在日常生活中敏锐洞悉每个老人的身心状况和生活状态。

“在我们街道,和朱老伯一样或情况相似的老人还有很多。”甘泉路街道服务办主任施明浩介绍,这些老人与子女们分开生活,但相互又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子女们会定期来看望他们的父母,有些甚至“每天都来为他们准备三餐”。然而,这种规律性往来近期却屡受疫情影响被迫中断。在这种情况下,街道和居委将如何给予老人更多关注,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全?

小区由此成为最“张弛有度”的一张看护网。施明浩认为,相较于街道范围,小区的成员组成更为集中且稳定;而与一个个家庭单位相比,小区作为一个社群,又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可变性。由于街道内大多为老式居民区,老人的定居时间又相对较长,几十年的亲密交往令他们彼此形成了一种相互的看护与被看护的关系,“有谁发生了什么事、生活习惯发生了怎样细小的变化,大家很快能察觉并及时联系居委。”

“当然,这也和老人不同的生活习惯有关。”曾瑾大致将小区内的老年群体分为两类,“一类和朱老伯相似,他们常常在小区里走动,其他居民们都能清楚地了解到他的动向。另一类则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门,或因为生性内向不太愿意与邻居来往。”她指出,对于后者,居民们自发形成的相互看护无法起效,居委此时需要化身“主要看护人”,定期上门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和需求。

主动问询的第一步在于如何确定目标群体,曾瑾表示,街道独有的“幸福甘泉·民生数字云平台”此时为他们提供了便利,“平台载有街道所有居民的个人信息,同时允许分类检索,我们只需要选择‘孤老家庭’‘纯老家庭’等标签,就能快速进行筛选。”

据了解,“幸福甘泉·民生数字云平台”依托于人口档案信息数据库,自2018年初步创建后历经三代更新,目前已涵盖辖区内20个居民区、4.5万户家庭、近10万实有人口的档案信息,设置基本信息类及服务类标签共120个,并已实现“信息共享”“统计查询”“政策找人”等多种管理功能。“这是一张隐藏在社区身后的更为庞大、更为精细的数据网络,它能帮助街道和居委获取居民的各类信息,并及时予以帮助。”甘泉路街道社区服务办工作人员介绍。

小区发挥社群温度,为老人编织出一张相互守望的安全网,而街镇则从“小家庭”入手,利用智能养老设备,为老人打造“虚拟养老院”。

随着智慧养老的理念日益普及,甘泉路街道日前也在加快推进家庭养老照护床位、适老化改造等智能养老服务项目。“专业机构会上门为老人安装‘一键报警器’和各种监测设备,一旦接收到异常信号或老人的求救信号时,专业照护机构会在第一时间予以救助。”上述服务办工作人员表示,“这在技术层面大大提升了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的安全性。”

疫情之下,一场紧急救助展现出基层工作的扎实有序,也彰显了普陀的人文关怀和“靠谱”担当。据了解,街道还将继续扣牢“连环扣”、织密“同心网”,保障老年群体的居家养老安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通讯员 黄蓉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