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青春画像|这声“集结号”,今天我们共同吹响
2022-04-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杨羡之/策划

今天,上海这座城市的清晨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早。静止了一周有余的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吹响了战疫“集结号”。一座超大型城市,在一天之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2500万人,一个都不少。人人都是奇迹的见证者,人人都是奇迹的创造者。

这声集结号,是争分夺秒的使命必达

今天早上4:30,天光未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外,122名全副武装的应急核酸采样队队员已经准时集合。5点上车,5点10分出发,6点不到,就抵达位于黄浦区的采样点。今天,他们将为黄浦区小东门和外滩街道的居民进行核酸采样。122人中,有72位医生、31位护士、19位医技。

同一时间,上海同济医院,60位医生、27名医技、37名行政管理人员以及105名护士从这里出发,奔赴普陀区的桃浦和宜川街道社区,协助采样工作。前晚20:30刚完成出发前的院感防控以及信息录入、规范采集等线上培训工作。今晨4:50集结,10分钟迅速整装后。5点,伴随着晨曦,队伍出发。

前一天接到通知,第二天使命必达。上海的这个清晨,大部分人还睡眼朦胧,一批又一批紧急集结的“大白”们就已抵达全市各个居民区。为2500万人做全员核酸,他们打响了战疫“总攻“的第一枪。

闻令而动,他们不分你我,来自四面八方。昨晚今晨星夜赶到的全国各地支援力量,今日一早就极速上岗。

湖北援沪医疗队第一批1000余人方舱医疗队和200余人核酸检测队昨天抵达上海,所有队员均参加过武汉或湖北一线抗疫。“一提到上海,别人想到的可能是外滩,我想到是医疗队。”来自武汉金银潭医院的护士长程芳这样说。她始终记得,疫情发生后,上海援鄂医疗队是第一批进驻金银潭的医疗队,这回得知医院有来上海支援的名额,程芳立马报了名。

来自浙江全省的7261名医务人员今天凌晨坐着大巴赶来了上海,他们来自杭州、宁波等8个地市和9家省级医院。这也不是他们第一次支援上海开展全员核酸筛查,自3月28日以来,这已是浙江省第5次前往上海开展核酸采样工作,截至目前,已为上海累计采样279万人次。

上海岳阳医院组建的150人核酸采样团队中,更有外籍医生志愿者的身影……

与时间赛跑,他们不辞辛劳,只争朝夕。上海宏康医院派出的“百人志愿团”今天凌晨3点就已分赴50多个封控社区,为普陀甘泉地区近20万居民采集核酸样本。紧张的采样战场上,却成全了两次“战地”重逢。男友陈飞明一个月前从宏康医院出征,直到今天清晨,B超师郑慧才与他在甘泉街道的采样现场重聚,两人顾不上说句贴心话,就携手展开了工作。

健康体检护士长熊丁丁等八名医护人员,见到了想念已久的张真真。张真真是3月初第一批26位采样志愿者之一,至今已连续奋战34天,采集核酸样本20余万份。加上之前支援机场和福建的防疫工作,张真真的战“疫”事迹已被科室的姐妹们所熟知,大家都以她为榜样和骄傲。“平时在科室我是她的护士长,但在前线她是“老兵”,我是“新人。”熊丁丁说。

集结声响,使命必达。尹思源是医院检验科主任,参与过抗击“非典”。这次出征,她主动担任起“百人志愿团”第1小组的组长。从出发前夜到抵达前线,作为“大家长”的她就从未停过。每次昨晚核酸采样任务后的深夜22点,确定所有队员核酸抗原自采皆为阴性,把最后一名队员送回医院,她才回家。她说:“叮嘱队员保护自身安全,一个不少的让队员平安归来,这也是我的使命。”

这声集结号,是不落一人的全力以赴

凌晨4:15,崇明区东平镇东风新村居委干部周婧从居委会办公室的床上醒来时,居民区书记黄莉莉已经坐在了桌前,正在整理前一晚打印好的2000多张纸质版二维码。4月3日晚上一直到4日凌晨2时,社区干部们熬夜工作了六小时,将2000多登记码都打印出来,正是为了让这个八成都是老年人的社区采样能“一个都不少”。

简单地洗漱后,周婧也拿起了线路图,再细细核对当天要跑的点位。4:30,包括周婧在内的东平镇各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出发了。他们要在一天之内跑遍150多个外围“散户”点,给2051人进行核酸采样。

没有成建制的小区,流动性极强,在核酸筛查工作中,崇明区东平镇的“散户”是最让人头疼的难题。东平镇由原上海市东风农场、长江农场、前进农场、前哨农场4个社区组建而成,地广人稀。全镇范围内依然留存有不少农场建筑,租给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建筑不属于镇里的任何一个小区,分散在社区外,点位散、距离远、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强。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再难的骨头也得啃。东平镇前期精准排摸,摸清了2051个住在外围散户点里的外来人员情况。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不落的核酸采样,最后采用了“笨办法”——流动采样法,开车流动检测,逐个点位服务。这些散户点位分散在全镇120平方公里范围内,最远的离居委会有几十公里。

“有些点位很不好找,分布在偏僻的乡间小路边,开着导航也找不到,只能凭经验。”黄莉莉说。周婧的这一天,就是开着私家车在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上寻寻觅觅的一天。

而在距离东平镇300多公里的临港新片区101社区建设者小镇,中建二局华东公司一支50余人志愿者小分队,正在占地13万平方米的“工地社区”中帮着医护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工作。

 在这里,居住着5515名建筑工人,共有16家施工单位分区居住。小镇里配备生活区、商业区、活动区、管理区等区域,相当于一个5000多名居民的成熟社区,他们的采样工作,同样要在短短几小时内完成。

“不要急,大家排好队,注意间距。”早上5点半,101社区建设者小镇里,穿戴好防护服的志愿者正组织着工人分批次到指定区域集合。“有些建筑工人用不来手机找不到二维码,有的工人手机老旧刷不出来二维码,在核酸检测点之外我们还另辟一块区域,挨个指导工人打开二维码,以避免检测点拥堵。”志愿者王彬说。

志愿者坚守岗位,引导、测温、核验,保障核酸检测安全、有序、快速地进行。工人们积极配合,严格遵守防疫要求,测完即走,不逗留。上午9点半,101社区建设者小镇5000多名建筑工人全部检测完毕。

从社区老人到流动散户,从居民楼到工地间,集结声既已响,就绝不让一人掉队。

这声集结号,是“我”与“我们”的勠力同心

凌晨4点半,闵行区名都城一期小区的居委会办公室灯火通明,小区的核酸检测准备工作从这里开始。凌晨5点,小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也陆续就位,他们穿上防护服,准备协助医护和居委工作者开展当日的核酸检测工作。早上6点,居民们在楼组长的带领下,有序依次排队“入场”,开始了核酸检测。

3个检测点分区域同步开展核酸检测;安排更多志愿者指导老年人生成、打开采样二维码,或用志愿者自己的手机操作,提速100%;设置2米线地贴,居民自觉按序排队;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血透患者等优先……这是有1900多名居民的长宁区虹桥街道新顺小区今天优化过的全员核酸流程。

一次有效的集结令,离不开每个人、每个环节的闻令而动。

“爷爷、奶奶,我们来给你们做核酸采样检测了,不要紧张噢。我们先登记下你们的身份证……”4月4日上午,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四达路58弄世博花园小区,一对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家中,迎来了年轻的核酸检测“彩虹”应急采样小分队,一个上午就为辖区内5位下楼有困难的市民上门做了核酸检测。在虹口区,这样的核酸检测“彩虹”应急采样小分队还有好几支,由年轻的医务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骑着“小毛驴”或共享单车,哪有需要就赶往哪里。

“您好,我是上门来做核酸检测采样的,请出示一下登记码。”4月4日上午,金山朱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彭勇华与志愿者来到卧病在床的姚阿姨家中,为她做了咽拭子采样。这是朱泾镇针对前期摸排的近1400位残疾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行动不便老人等特殊群体,所开辟的“绿色通道”。一支支“扫楼扫埭小分队” 穿梭于楼宇中、村埭间,通过人性化的温情服务,打通核酸采样“最后一米”。

 一次有序的集结令,也绝不会缺少温度。

“谢谢你们啊!你们辛苦了!”“不客气,应该的”……今天,这样的对话从上海的街头巷尾传来。闵行区上海春城,采样结束后,小区居民自制了“感谢牌”和手写的感谢卡;西康路上的90后“潮人组合”盛装打扮做核酸,这些服装设计专业的年轻人表示:想在疫情下带给大家一丝轻松和惬意;排着队也不忘拍下小区里久违的春花,“好久没能下楼放风了,拍一张美照回去还能继续战!”……

 一次有爱的集结令,是每个幽默、感恩、守序的上海人民所赋予的。也正是每个“我”组成的“我们”,让这场漫长的战役,即使打得很辛苦,也一样有希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杨羡之/策划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