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讲述|来“救火”的我,不能让百姓的诉求石沉大海
2022-04-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4月1日,全市新一轮核酸检查开始,季云也结束了一周多“救火书记”的角色,回到了芷江西路街道机关原来的岗位。

当时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相继被封控在小区的居委会里。季云临危受命担任这个有大约4000居民的社区,这样的模式切换没有任何适应的时间,不过季云立刻进入角色,“工作方式不同而已,但都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整个采访过程中,季云时不时的在咳嗽,“咽喉炎,不要紧的,就是多喝水,喝水包治百病,穿‘大白’时没办法喝水,现在要好多了。”

 == 季云自述 == 

这片居民区原来的书记、主任突然之间被封控在最大的小区里,这个空缺必须填上。街道给我委派任务后,也容不得我多想,立刻就出发了。这种角色切换对我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之前我在基层社区工作过6年,有一定经验,可能只是需要找回一些当时的记忆。

只是到了社区,会发现根本就没有回忆的时间,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个扑面而来,好在身体是有回忆的。前几天的工作强度确实很大,天在下雨,社区连续安排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查。我穿上“大白”,这衣服在雨天真心实用,就算身体湿了,至少不是被淋湿的。在街道工作,主要是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许多是可预判的。而在社区,你面对的是千百市民,问题五花八门,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

因为当时社区出现了几例阳性,有些与阳性居民住得近的会感到有些恐慌,他们的情绪需要安抚,而有些离得远的,可能会放松警惕,这个时候要提醒他们注意防控,防止交叉感染。说到底就是一根弦,老百姓的这根弦,太松不好,太紧也会有问题,张弛要有度。当然对于我们工作人员来说,这根弦必须时刻崩紧。

之前社区的书记虽然被封控在小区里,我和他每天都会通过微信沟通,他对这里的情况熟悉,哪几户是阳性,哪几户存疑,哪几户需要转移,他无时无刻不盯着。必须妥善安排好所有的患者,一个不能少。

阳性患者不得不被转移隔离,而很多老百姓关心的是即便转移隔离,能不能和家人在一起。有的放心不下80岁的老母亲,有的放心不下还在上学的孩子。隔离是刚性的,但是怎么安排隔离是柔性的,需要人性关怀,所以我们与疾控中心沟通,尽可能让一家人隔离在一个区域,彼此能有照应,至少会更安心。

居民有各种各样的诉求,最多的问题还是配药和呼叫120,尤其是老年人和重病患者,人命关天,比如需要做血液透析的。街道为此也专门开了个紧急会议,要详细收集每一个居民的诉求,一到两天完成一次药物配送,药绝不能停。

有些诉求可能无法立时解决,但也必须给居民反馈。将心比心,居民最担心的是提出的诉求如同石沉大海,得不到反馈,会很无助,会手足无措。所以对于各类诉求,必须反馈,能够第一时间解决的立刻解决,第一时间不能解决的,也要告诉居民耐心等待,然后调配资源或者提供解决途径。

忙不是借口,这个当口,谁不忙呢?但你的工作就是给居民解决问题。哪怕有的居民的诉求纯粹就是发泄一下情绪,你也必须去安抚解决,心理诉求也是诉求。大约一周多的时间后,原居民区的书记解封,我也回到了街道原来的岗位上。岗位虽然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实质还是一样的,就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不过这几天有更多时间跟儿子视频聊天了,快一个月没回家了,孩子每次视频都会问同样的问题,“妈妈,什么时候回家,4月底能回家吗?”这个问题我是真的解决不了,好在我会打太极,每次都是转移话题,聊聊他的学习啊,锻炼啊。可就算是小孩子,也不是那么好骗的,怎么去自然的岔开话题,倒是挺考验我的。

至于工作强度,每天只睡4、5个小时在疫情期间太普遍了,许多快退休的老同志、年纪挺大的志愿者都在咬牙坚持,凌晨一两点去帮助转移阳性患者,或者去接送来的蔬菜水果。老同志都那么精神,我们年轻人更应该挺身而出,不是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