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抱“团”取暖,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2-04-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康洪雷导演此前的电视剧剧名,成为了近阶段以来全上海认同度极高的一个词汇。在物资供给受疫情影响之时,很多有社会责任心、有统筹能力的市民站出来,积极协调组织团购货源,为身边小集体小社会的生活需求出了大力。这些关键时刻出现的“团长”,让弥漫着各种情绪的上海社区渗透进了温暖。

“团长”是在保供物资运力极度紧张的大背景下诞生的。物资供应链是一个庞大的运作系统,任何一个链条的缺位,都会让整个系统效率降低甚至崩溃。在海量保供物资调配到上海后,如何到达市民手中,仅靠基层街道是无法破解的难题。上海拥有大量优秀人才,因为疫情大都“赋闲”在家,他们的管理智慧、现代团队运作能力,用在日常生活的“运维”上,自然是牛刀小试。也有很多普通人,仅仅凭着一腔朴素的热情,担纲组团,既为自己也为邻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不辞辛苦忙前忙后。

于是仿佛一夜之间,很多市民发现小群群里有了振臂一呼的邻居。“蔬菜团”“粮油团”“海鲜团”“面包牛奶团”,他们通过各种保供渠道联络人或者自身的社会资源,开始积极筹措物资,并将信息提供给邻居选择。保供渠道解决了分散运送的运力不足问题,基层政府组织腾出了双手,解决了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之间捉襟见肘的人力分配问题。

在“团长”的带动下,更多的居民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在众多团购群里,有一个高效率的公益“团”让人刮目相看:他们有“用户组”负责用户运营,提醒群里新人相关团购规则;有“外联组”,负责挖掘团购资源,并跟居委沟通相关物资是否能团购;有“表格组”,用共享表格收集购物清单并进行确认;此外,还有“财务组”“配送组”甚至负责复盘的“流程组”。一切运行规则都清清楚楚,每个人只需各司其职——这不正是现代社会的运作法则?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告别了前期因物资短缺导致的种种焦虑后,很多居民小区里为此不再担心“吃什么”,甚至有余力开起了“阳台音乐会”。“团长们”的出现,很好地稳定了民心,还极大地促进了邻里和睦。很多人都在朋友圈感慨,“以前小区里几乎不认识几个邻居,现在发现了那么多有才的人、有爱心的人”。在“团长”们奉献精神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关爱邻居的行列:他们给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等有困难的群体,免费送温暖;他们在公共区域共享多余物资,让有需要的邻居自行取用……

“团长”们和他们的“团”,在自给自足又互帮互助的同时,不少人还践行着公共责任意识。他们会劝阻居民去团非生活必需品,因为那会带来更多的疫情传播风险;也会尊重志愿者们的付出,拒绝为那些极其沉重的整箱饮料开团;他们坚持公益运作,很多“团长”都会将供应商返回的“团费”发还给居民,或在征得同意后捐给小区物业人员;他们还发挥“团”购群的凝聚作用,慷慨捐款“团购”防护服给一线基层人员和志愿者群体。

有情有义,又有组织有纪律,拥有这样的“团长”这样的“团”,是疫情封控时期市民之福,也是封控解除之日,上海各行各业迅速重启之希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