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落实“应隔尽隔”,做好集中隔离场所管理,尽最大努力阻断疫情传播链条
2022-04-1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4月15日上午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第154场)在线上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彭沉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邓小冬介绍了本市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 积极筹措本地密接人员隔离房源,从细从实推进转运隔离,尽最大努力阻断疫情传播链条

上海市副市长彭沉雷表示,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按照“应隔尽隔”要求,积极筹措本地密接人员隔离房源,从细从实推进转运隔离,尽最大努力阻断疫情传播链条。

彭沉雷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情况。首先,介绍了密接人员隔离房源筹措的情况。为做好本地密接人员集中隔离,各区想方设法,通过征集、腾挪、归并等方式,尽力做好房源储备。目前筹集的房源基本可以满足当天生成的密接人员隔离要求。在本市密接隔离房源筹集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还积极协调江浙两省提供房源。在此,谨向兄弟省市的无私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介绍了密接隔离场所管理服务的情况。目前,本市根据国家要求,对密接人员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居家健康监测”的措施。因此,密接人员首先要到集中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各区会根据疾控部门提供的密接人员名单,对接隔离房源,合理设计转运路线,组织车辆闭环转运,确保密接人员安全转运到集中隔离场所。

集中隔离场所严格落实各项防疫要求,规范设置“三区两通道”,对消毒清洁、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垃圾处理等方面也有严格规定。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管理,要求接种疫苗后才能上岗,工作期间集中住宿、封闭管理,并进行高频次的核酸检测。通过上述措施,防止集中隔离点出现交叉感染,防止出现疫情外溢风险,防止发生安全管理事故。

密接人员到集中隔离场所后,原则上落实单人单间,每天早晚测温,定期核酸检测。此外,集中隔离场所还会尽力做好密接人员的生活保障,关注个人情况和需求,加强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防止发生生活服务保障不到位的问题。

在集中隔离期间,如果密接人员核酸检测阳性,会被及时闭环转运到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集中隔离期满后,如果密接人员核酸检测阴性且无发热等症状,即可解除隔离,并闭环转运至居住地,落实居家健康监测。

期间,居家做到“足不出户”,尽量“一人一室”,与同住人保持一定距离。同住人“非必要不外出”,严格遵守“六个不得”。居住地在本市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还应遵守相应管理规定。

彭沉雷表示,密接人员隔离场所管理服务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会竭尽全力做好相关工作,确保隔离观察人员健康安全。也请广大市民监督帮助,提出意见建议,我们一定尽全力改进。

■ 采取“视频探访”,4项举措降低养老机构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

老年人是疫情当中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怎么做好养老机构的防疫管理,有什么具体举措?

彭沉雷回应道,我们一直把养老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严从紧加强管理,我简单介绍一下主要措施:

一是自3月1日起,要求全市所有养老机构停止探视;3月10日起,实行全封闭管理,所有人员不进不出。4月2日起,又进一步从严强化养老机构的物品物资和人员管理,禁止院外与院内人员私下传递物品,明确各类快递、物品必须严格消杀方可入院。

二是对全市所有养老机构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其中,工作人员每两天一次,老年人每周两次,有部分机构补充开展了抗原检测。

三是加强环境消杀。开展养老机构预防性消毒专项行动,特别是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加强消毒消杀频次,确保环境卫生。

四是加强疫苗接种和中医药预防。在疫苗接种方面,一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我们通过积极引导,在征得老年人和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做到“能种尽种”。另一方面,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要求“应种尽种”,对因各种原因未按要求接种疫苗的工作人员,全部调离一线岗位,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老年人的服务工作。同时,按照《上海市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工作方案(2021版)》,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及工作人员的中医药预防干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积极作用。

彭沉雷指出,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养老机构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但客观地说也会对入住老人及其亲属带来不便。对此,我们感同身受,一直强调并始终坚持:封闭管理,但不阻断关心与关爱的通道。

40多天来,全市养老机构一直在坚持“视频探访”制度,工作人员协助老人与亲属通过视频报平安、唠家常,很多机构把老人在机构内的生活场景拍摄下来,通过抖音和视频发给家属,慰藉思念、减少牵挂、消除不安。很多机构也在符合防疫规范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各样的趣味活动,最大程度缓解老人的孤独和焦虑感。

彭沉雷表示,以上的措施还将继续执行一段时间,请老人和家属继续给予支持、理解和配合。如养老机构工作有不到位的情况,一旦接到反映和投诉,我们必将调查和处理。

截至4月11日,上海本轮疫情防控社会捐赠收入已达3.37亿元,捐赠支出3.16亿元

请问,这次疫情以来上海慈善组织募集了多少社会捐赠,主要使用在哪些方面?除了慈善组织还有哪些公益力量参与?

据彭沉雷介绍,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上海社会各界爱心涌动、积极行动,尤其是基金会、行业协会商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各类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对接爱的资源。

截至4月11日,本轮疫情防控社会捐赠收入已达3.37亿元,捐赠支出3.16亿元,其中资金支出1.45亿元,物资支出1.71亿元。在积极开展募捐活动的同时,捐赠款物的使用也进一步得到规范。

比如,上海慈善基金会发挥领头羊作用,募得善款1.16亿元,已支出8600万元,为有需要的社区提供价值近4000万元的行军床和多种抗疫物资;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上海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等主动为社区、学校配发防疫物资包,达3000万元;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仁德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主动建立紧急求助志愿服务平台,为受困人士开展应急援助,解燃眉之急。

除了刚才提到的这些慈善组织,当下积极投身全市抗疫战场的社会力量还有很多,包括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医疗健康、应急救援等各类专业优势突出的组织,更有大量志愿服务组织和自发组建的志愿者队伍,汇聚在一起,服务在一线,成为这座城市筑牢抗疫屏障的强大助力。

彭沉雷提道,政府部门将进一步积极支持和引导慈善组织、民间公益力量依法规范开展慈善募捐、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严格按照《慈善法》等规定加强社会捐赠信息公开,用好每一笔善款,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打赢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