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明确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补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4月15日上午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第154场)在线上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彭沉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邓小冬介绍了本市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 明确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补贴
大家非常关注老年群体,很多社区里有独居老人还有特困群体,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健康是否得到了保障?
市民政局局长蒋蕊表示,在当前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头,社区里的独居老人、特困家庭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大,尤其需要得到关心、关爱和帮助。对此,民政等相关部门迅速出台并落实相应举措,进一步筑牢疫情防控下的民生底线,具体做法如下:
针对独居老人,特别是高龄独居老人,或家人被隔离收治而暂时无人照料的老人等,开展摸底排查,掌握实际需求,组织力量给予帮扶。比如,针对疫情期间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很多街镇组织居委干部、社区志愿者,接力做好送餐服务,从社区食堂送到小区,再尽可能送到家中。
各街镇普遍动员“老伙伴计划”志愿者、社区养老顾问、楼组长等,通过电话等方式,问候、关爱身边的独居老人;我们也非常感谢很多年轻人加入了关爱老年人的队伍,帮助不会线上采购的老人买菜、配药。另外,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目前全市仍有500多名居家养老护理员克服各种困难,提供居家上门照护。
针对特困家庭,民政部门加强救助供养,要求及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配备必需的防疫物资、农副食品、生活用品等,保障困难群众疫情防控期间的基本生活。
市民政局明确,对因疫情影响造成基本生活临时出现困难的群众,由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及时核实情况,给予临时救助;对因疫情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救助力度。针对近期蔬菜价格上涨的情况,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补贴。
蒋蕊说道,尽管作了不少努力,但仍深感相关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还有进一步克服困难、改进提升的空间。当前本市的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市民政局将持续关注独居老人、特困人员在内的重点人群,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帮助。
■ 截至昨天,共9024名退役军人编组成57支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
一周前上海招募退役军人抗疫社区应急志愿者和医疗志愿者,进展如何?目前已经集结了多少人?大概派往哪些领域开展工作?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邓小冬说道,广大退役军人在离开部队的时候,都曾庄严宣誓“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他们社会责任感强、组织纪律性强,有着不怕苦、不怕累、敢于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在历次灾害和突发事件中,退役军人都是一支重要的突击力量。疫情爆发之初,很多退役军人在第一时间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志愿服务工作。
据邓小冬介绍,4月8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向全市退役军人发布了社区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公告。截至昨天,市、区两级共收到的报名9024人,编组成57支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在各区就地开展包括核酸检测、环境消杀、物资搬运等志愿服务。
同时,考虑到一线医疗队伍急需增援力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又专门针对具有医护专业背景的退役军人发出了招募公告,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集结和各项准备工作,到目前为止,向杨浦、虹口、静安等7个区派出了11支以医护人员为主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开展方舱服务和核酸检测等工作。这支队伍中,有不少是参加过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援鄂抗疫等抢险救灾工作的同志。
此外,因为年龄、社区封控等原因,一批无法到一线工作的老医生、老专家们主动请战,希望针对防控期间广大市民就医不便的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为此,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立即开发了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平台,开展面对面的线上寻医问诊。
4月13日,平台正式上线,从这两天的运转情况来看,解决了不少市民在健康方面的咨询问题。比较集中的包括,一些患有内分泌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咨询服药问题;一些一线防疫人员,因过度劳累,引发膝盖、腰部等伤痛,咨询如何缓解;再有一些市民因居家多日出现焦虑情绪等。
目前共有73名医疗专家教授,每天分三班在平台上持续为市民提供医疗咨询服务。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长征医院25位医疗专家,特别是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李兆申院士领衔的国内7位院士也加入到咨询队伍,在线上为广大市民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 政府针对性救助三类社会流浪人员
上海还有一些无固定住所的社会流浪人员,对于他们政府有什么特别帮扶救助举措?
蒋蕊回应道,居无定所的社会流浪人员始终是社会救助工作领域高度关注的对象,因为他们流动性强,自身防护力比较弱,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出台相应措施,指导市、区两级社会救助机构,尽全力确保他们得到及时救助,确保他们身体健康和防疫安全。
当前本市的社会流浪人员与传统意义上的流浪乞讨人员有一定差异,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比如因酒店旅馆封闭、高铁和公共交通暂停之后短暂滞留;也包括此前在工地、市场等务工场所居住,现因封控被要求离开,又一时找不到居住地的人员;三是来沪求职未果,又暂时不想离沪的人员。
蒋蕊指出,对这些因疫情影响滞留而临时陷入困境甚至流浪的人员,政府的救助、关爱、帮助不能缺位。
市民政局将进一步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人员。发现以后,及时安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并做好环境消杀。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对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将及时转运收治。对核酸检测阴性人员,针对其不同情况及需求做好分流处置。
其中,对本市户籍或有居所的人员,帮助其返回居住地;对符合离沪条件且要求返乡的,资助其返回家乡;对有意愿在沪务工人员,帮助其联系相关适合的岗位;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其到市、区两级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于其他特殊情形一时无法分流的,由属地落实临时安置点,做好基本生活保障。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