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手记|白天在社区搬物资,晚上隔空教居民“云理发”,我看到了守望相助
2022-04-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 讲述人:殷成俊 杨浦区长白街道志愿者、青年理发师

一个出生于1987年的青年理发师,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中能做什么?这是我在报名参加小区志愿者时和居委会一直在讨论的。我做理发师快20年了,男士和女士的各种发型都可以驾驭,我知道在长时间的居家抗疫,很多居民都已经长发飘飘了,我想给他们义务理发,但是这一提议暂时无法施行,因为大家仍被要求“足不出户”,理发有交叉感染之忧。

义务理发一时半会儿没法实现,但我还是想为小区做点什么。作为志愿者,我现在就去为小区搬东西,有时是防疫物资,有时是小区分发的蔬菜食物。这是一个真正的体力活。我平时锻炼少,一搬起来货物就气喘吁吁,更不要说还要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面罩,真的觉得受不了。但一看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居委干部,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快一个月时间,心理压力和体力其实都已到极限,我这些劳动算得了什么?真想为他们多多分担一点才是!

一天,有一个居民突然在微信上找我。她大概听说我是一个理发师,所以想让我帮忙在线指导一下她给先生的理发。她先生在被封控前没时间理发,居家抗疫之后头发又每天疯长,一个干练爽利的商务精英已经快成长发飘逸的摇滚乐手了。这位女士实在看不过去,所以决定亲自动手。但是她虽然也是爱美之人,有丰富的做头发的经验,但她一次都没有上过手,剪刀竟然也只是厨房里的剪刀。

我虽然也算是圈子里的老法师了,但是这样“云理发”却是从来没有尝试过。而且大家都知道,很多理发的技巧是做得了讲不了的,更不要说是对一个理发小白进行线上指导了。但“理发难”是确实是现在上海居家抗疫的市民所面临的一个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这也是民生问题啊,所以我还是在线为这位女士作了悉心的指导。不要说,剪得效果还不错,那先生的头发又变得清爽了,夫妻俩都对我表示感谢,觉得我帮了一个大忙。看到他们感激的样子,我觉得我也为我们的全民抗疫再做一点事情了。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接连不断地为居民进行“云理发”指导。大多是女士为先生理发,因为女士的理发意愿不如男士那么迫切。而且每个人理发的条件也不一样,有的人家的剃须刀本身就带有理发用的接头,这就相对比较方便了,但大多数是连把像样的理发剪刀都没有,这个在线指导起来就比较吃力。有时一场指导下来,感觉比自己剪5个头还要累。但看到有的夫妻在镜头里一边理发一边相互开玩笑,暂时缓解了居家抗疫的焦虑,我也很为他们高兴,觉得自己的义务指导很值得。

我给那些第一次上手理发的女士的指导意见通常是,一定要做保守型的发型,不要一上来就想着出挑和别出心裁。毕竟是生手,这和练书法是一样的,总是从正楷练起,不可能一出手就是狂草。既然是居家抗疫期间觉得头发实在太长,受不了,那理发还是要以清爽为主要目标,把耳朵边和鬓角的头发处理好就可以了,其它区域的头发如果还能忍受,那就等解封之后再说好了。

当然,志愿者的工作我仍然每天都在做。“云理发”一般是在晚上。有时白天做了一天志愿者,已经腰酸背痛,筋疲力尽了,只要有市民提出指导的要求,我还是尽量去帮助他们。虽然这也不算什么要紧的事,却切切实实地解决市民生活中的困难,所以我心里也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

居家抗疫已经时间不短了,我和妻子、儿子,还是母亲和丈母娘一起生活,大家情绪还比较稳定。前几天给他们都集中理了一次头发,可能是我对发型的要求比较高,没人给我理发,所以我现在用起了发箍,准备走文艺家路线了。 

我开在肇嘉浜路上的理发店也已经停业1个多月了,什么时候恢复营业还不清楚,这一两个月的生活应该说会受到一点影响。 但在抗疫大局里,只有战胜了疫情,每个人才能过正常的生活,各种困难才会得到解决。等到我们战胜疫情的那一天,估计就不会再有人找我“云理发”了,但是这段记忆不是也挺有意义的吗?如果说一场疫情让人看到了人情冷暖,看到了守望相助,这“云理发”应该就是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