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没有48小时内核酸报告?这家医院开设缓冲区先看病
2022-04-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4月17日中午,家住嘉定区安亭镇的张老伯突然感到头晕、手麻,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急诊,由于张老伯没有48小时内核酸报告,医护人员先将他带到急诊缓冲区进行治疗,再采核酸、做抗原。在核酸结果出来前,张老伯已经在急诊缓冲区进行输液治疗。

时间倒推到4月16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张彤率队赴急诊现场办公,针对急诊医学科在疫情防控下,开展急诊急救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解决,全力保障军民急诊急救需求。最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给出了自己的答卷——针对没有核酸阴性报告和来自封控区的急症病人,医院在急诊加设急救缓冲区,采用“三级防护”收治患者,同时加急安排抗原和核酸检测,确保危重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为应对在急诊相关区域发现阳性病例或密接者等突发情况,医院也正在抓紧筹建急诊急救第二诊区,确保在环境消杀时,能够有序引导患者至第二诊区接续就诊。

据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急诊科主任何建介绍,建设第二诊区就是为了保证急诊24小时服务的不中断,如果现有急诊区出现阳性病例的时候,就要停诊进行消杀,那么第二诊区就可以立即启动。目前在急诊室的入口,还设立了一个抗原检测点,如果急诊病人确实非常危重,会在缓冲区先进行抢救,同时做抗原,做核酸。

感控工作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中之重。急诊作为医院疫情防控最前沿,医院始终注重院感专家监督检查,严格急诊不同区域防控管理,落实出入限制制度。记者从院方了解到,针对急诊一线人员感染风险高的问题,医院将升级急诊相关区域工作人员防护,对急诊工作人员实行“气泡管理”,严格做好医务人员手卫生,按流程规范穿脱防护服。落实急诊接诊一人一诊室制度,做好诊区定期终末消杀。

近日,有数据显示,急诊工作量较疫情发生前增长了215%。数据背后见证着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亭院区)医护人员在疫情下的默默坚守,坚持防疫、诊疗两手抓,全力守护着急症患者生命通道。考虑到急诊医护力量相对不足,院方在全院范围内科学统筹人力资源配置,建立第二梯队“储备力量”,及时配足急诊区域工作人员,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得到适当轮休,为急诊和门诊可以正常接诊,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