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医疗急救没有“暂停键”!封控区来的三位老人经“绿色通道”转危为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急性肺动脉梗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号称心脑血管 “三梗”,到底有多凶险?刚刚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老人们深有体会。时间就是生命,所幸在上海疫情防控吃劲的关键时期,他们得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岳阳医院)的及时成功救治。
严格执行国家和上海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沪上的这些医院日常医疗绝不按下“暂停键”,“生命至上”的绿色通道永远畅通。
◆ 耄耋老人转危为安 ◆
4月20日晚上8点,面容痛苦、体形肥胖的耄耋老人邵阿婆被120急救车送入上海岳阳医院急诊。急诊医生周赟接诊,询问病史后得知89岁的邵阿婆在5天前出现左前胸痛、动则喘促,入院前3小时症状加重。此刻邵阿婆面色苍白、大口喘气、浑身冷汗、不能言语,情况十分非常危急。
邵阿婆双膝和腰椎曾做过手术行动不便,平日基本长期卧床,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类风关等疾病。周赟仔细检查、排除了邵阿婆心梗及脑梗的可能。患者肺动脉CTA显示两侧肺动脉多发血栓形成,以右主干及左上肺动脉为著。岳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胸外科主任陈彤宇立即至急诊会诊,“救人要紧!患者病情危重,必须马上手术。”在仔细体检和分析CTA影像后,陈彤宇当机立断。
于是,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一键启动介入中心手术室。带着急救箱,推着氧气钢瓶,邵阿婆按医院疫情防控下急诊手术应急预案流程立即在一行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来到了介入中心。
陈彤宇主任和心胸外科徐建俊副主任医师穿上“大白”、戴上N95口罩和防护镜,做好三级防护后,为患者进行了急诊介入手术。术中,患者双下肢深静脉造影见深静脉内有血栓形成,肺动脉造影显示右主干在高压造影下仅少量显影,情况非常严重,手术难度也非常大。“生命至上!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必须全力以赴。”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多年合作的默契,两位医生顺利完成了这一高难度的介入手术。邵阿婆的性命保住了!
术后,邵阿婆意识清醒、正常对答,胸痛、气促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待患者阴性核酸报告出来后,她立即从缓冲病房转入了心胸外科监护病房继续治疗。目前,邵阿婆已恢复得相当好。“陈主任,你们真是救命恩人!”家属庆幸在岳阳医院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 心梗救治刻不容缓 ◆
“有胸痛病人!”4月20日下午2点,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的岳阳医院心脏中心值班医生伍锋还没来得及吃饭就接到了急诊电话。75岁的罗老伯,1周前反复出现胸闷胸痛症状。由于平日体健,每天坚持运动,也没特别基础疾病,他就没当回事。近期运动明显减少的运动达人罗老伯,还在家中按网红视频进行高强度跳操运动。当日下午,他胸闷胸痛明显加重无法忍受,才打了120急救电话。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需要马上手术!”从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报告中,伍锋立刻作出判断,并立即向心脏中心副主任、心内科主任樊民报告。“立即手术,一秒也不能耽搁!”医院再次一键启动介入中心手术室。
樊民和伍锋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和防护镜,为罗老伯进行了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术中造影显示患者前降支中段破裂斑块,次全闭塞,唯有及时手术才是挽救罗老伯生命的唯一办法。
抽吸血栓,植入支架……一系列的手术操作,紧张、快速又有序地进行着。当者几乎全部闭塞地血管在屏幕上再次显影,介入手术室内一阵欢呼。罗老伯的血供恢复,胸闷胸痛症状立刻得到了缓解。术后,罗老伯也先进入了缓冲病房,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立即转入了心内科监护病房继续治疗。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 争分夺秒启动溶栓治疗 ◆
4月21日下午1点50分,岳阳医院急诊大厅传来了的呼喊声:“医生,快来看看我爸爸!”69岁的施老伯在小区做志愿者时突然瘫倒在地,被儿子用轮椅推了进来。神经内科吕慧慧主治医师听到呼喊,立即从诊室冲到急诊大厅。
医生检查发现,施老伯神智尚清,但右侧肢体无力,右侧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0级,NIHSS评分7分。通过体检并结合慢性房颤病史,吕慧慧考虑施老伯是急性脑血管病。
“患者情况紧急,必须抓紧时间!”医院绿色通道再次开通。在医务人员陪同下,施老伯快速完成了头颅CT和心电图等检查,明确了“急性脑梗死”诊断。
“快!马上溶栓!”在征得患者和同意后,医院马上开启施老伯的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结束,吕慧慧马上再次进行评估,施老伯的病情况较溶栓前明显得到好转。核酸阴性报告一出来,施老伯就被收入神经内科病房,离开急诊时,老伯举起手向吕慧慧表示了感谢。
及时的溶栓治疗对施老伯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天,施老伯右侧瘫痪肢体就基本恢复正常了。
这只是上海岳阳医院急诊365天里普通的一个24小时。沉重的铅衣,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场手术、一场抢救下来,大白们早已被汗水浸透全身。但在抢救病人的生命和无数未知的风险前,他们没有一丝迟疑和退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