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快开窗,无人机“志愿者”给你送药来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剪辑
“开窗收药了!”只见一架刻有“徐汇消防”名字的无人机稳稳地悬停在空中,一根吊着药袋的绳子垂落下来,待居民拿稳后,操控无人机的飞行员便发出指令将绳子抛投出去,无人机“志愿者”就“飞”走啦。
这样一幕不是动画片的场景,而是真实地发生在徐汇区域上空。原来,从4月1日开始,上海徐汇救援支队的“志愿蓝”服务队就用无人机进行药品物资配送,从四月成立以来解决了上百个家庭的“用药难”问题。而就在上周,在徐汇团区委的支持下,团区委的配药志愿者服务队与“志愿蓝”二合一,无缝衔接。
◆ 无人机点对点窗台配送 ◆
无人机志愿者之所以上岗是缘于购药后的配送难。徐汇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分队指挥员周舟介绍说,4月1日到5日期间,主要的问题是很少有快递小哥接医药单,即便接单了价格也非常高。所以无人机志愿者的任务主要是远距离配送。到了4月5日之后,随着外卖运力逐渐恢复,新的问题浮现出来,每进入一次封控楼,就要相关人员穿好防护服配送,存在风险。为此,徐汇消防救援支队便想到了利用无人机解决这最后“100米”的药品配送问题。
利用无人机配送的优点有二。一是可以做到零接触。在为居民买到药后,可以利用无人机将药品输送到300米范围内的居民楼栋中,且可以直接停在居民楼窗前,居民只要将手伸出窗外就能取到药品。而每次运输前后只需要将无人机等器材进行全面消毒就能做到运输全程零接触,减少了病毒传播风险。二是降低人力及物资消耗。在以往的人工配送过程中都是由居委或社区志愿者穿戴好防护服前往不同的楼栋配送,但利用无人机则可以减少防护服的消耗,减少不必要的接触。
然而无人机的操作也并非易事,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及考试,合格后才能成为一名上岗“飞手”。周舟介绍说,无人机配送技术上难度相当大,每飞5次要停一次。执行任务时需要由另一架僚机提供视角,引导精确抛投。采用机群的方式开展飞行工作。
据悉,无人机“志愿者”每执行一次任务,需要三位“飞手”的配合。一名是“机长”,负责操作僚机进行现场勘察,引导抛投操作,相当于是主机的“眼睛”;一名是“飞行员”,操作主机,负责抛投操作;一名负责联络,三人默契配合才能完美完成任务。
即便如此,在配送时也会遇到各种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有时候无人机需要穿梭在晾晒衣服的阳台间,完美避过各种缠绕。周舟介绍说,无人机的悬停精确度要精确到厘米,如果被衣架缠绕的话,很可能会造成炸机,必然时只能放弃物资。即便到了最后一刻,也会有意外发生,有时候会出现居民心急拿药物,拉飞机等意外状况。甚至还有绳子被剪断,缠绕螺旋桨的惊险一幕。
“经过多次试验,三人组最后形成默契,三位‘飞手’均曾在消防员职业技能大赛获得过金牌。”周舟告诉记者,无人机“志愿者”的效率很高。在它的认知里整个徐汇区的区域半径只有4公里,而且无人机平均每公里只花费50秒。“我们的接单量是一天十几单到几十单,高峰时一天近百单。每次它都能高效完成任务,解决了高血压、哮喘、冠心病、心脏病等病症人群用药问题。消防员们会在晚上将第二天的用药需求统计好并采买好药品,在第二天的凌晨五点多就开始穿梭于城市开启一天的送药空投便民服务。”
在无人机便民服务刚启动时,居民们还感到比较新奇,但经过朋友圈和居民们的口口相传,它成为了徐汇的新晋网红“志愿者”。联络员吴张琦每天要接上百个求助电话,其中,有位独居的97岁老人住在封控楼中,得知没有骑手能够送药,无人机“志愿者”出动了,将药投送到老人的窗口。老人儿子得知后十分感动,深夜联系吴张琦表达感谢。
◆ “配药侠”接力串起城市“送药链” ◆
近日,为打通“特殊药品配药难”和“药店派单难”两大堵点,团市委、市青联部署开展了“青春战疫 健康接力”上海青联社区代配药品专项志愿行动。上海市、区两级青联委员和其他会员团体会员化身“配药侠”,接力串起这座城市的“送药链”,为保障市民生命健康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据徐汇区青联秘书长楼源源介绍,目前队伍一共39人,服务时长342小时,成功配药219单,其中特殊药品101单。
徐汇区青联委员、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全林也是“配药侠”之一。他接到的第一单是帮助一名前列腺癌的高龄老人配肿瘤靶向药。因为配不到药,老人已经断药数天。他在自己供职医院的药物库存系统查到了这类药,在同组组员协作下,帮老人配到了救命药。
作为徐汇区青联代配药东区小组的组员,他分享了志愿服务中的经验。“我们代配药小组成员分组协同,提高效率:例如我们小组分为了医疗组,主要是我和另外一位医生,负责医疗安全和配药相关流程优化等内容;信息组:包括三位组员,主要负责患者信息和药物信息收集,按需求分组等信息化工作;运输组:包括十余位组员,大家按照时间分工协作,完成药物代配的具体实施和运动工作。”
李全林介绍说,由于目前各个居委已有自己的代配药志愿者,可在社区医院完成绝大多数常见慢性病药物的代配,例如降血压药物、降血脂药物和口服降糖药物等。此外,很多常见药物患者也可通过健康云等网络平台的药物代配。“为了协同互补,我们小组就把代配药工作确定在了那些在社区医院或药房无法完成代配的危急重症这些急需药物,主要包括肿瘤患者的抗肿瘤药物,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精神类药物以及其他社区无法代配的急需用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剪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