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广东援沪医疗队让核酸检测跑出“加速度”:疫情不退,我们不走
2022-04-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在华大火眼实验室内,广东援沪医疗队队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主管技师苏镜每小时手工加样6个96孔板,相当于每小时加样570管左右,而仪器自动加样速度是每小时280管左右。算下来,手工加样就是仪器加样的2倍,大大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勇夺胜利,安全回家。”这是奋战在上海抗疫一线广东支援检测队的口号。他们正和来自全国多地的医护人员正穿着闷热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勒得紧紧的口罩,奋战在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核酸检测中,让沪上核酸检测跑出了“加速度”。

  == “心系上海2500万人民” ==  

“核酸检测工作是抗疫防疫的关键环节,与病毒竞速,就是要‘以快制快’,在要求时间之内完成核酸检测,揪出传染源,才能跑赢病毒。”在广州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中,苏镜担任一组组长与党支部组织委员,带领着11名队员开展支援。

4月3日,支援队伍从广州白云机场出发。作为科室的质控负责人,苏镜从事临床检验工作近十年,有丰富的检验实战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素养。

当看到医院发出招募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员的通知后,苏镜第一时间报了名。苏镜家中有两个孩子,大宝8岁,小宝2岁。“当我的太太得知这个情况,她很相信国家抗疫的经验,也知道现阶段正是上海抗疫的紧要关头,叮嘱我放心去支援,家里有她在,让我安心。”出发前,孩子们给苏镜画了一幅画。在画中,父亲是身着防护服,戴上口罩与病毒抗争的“最美逆行者”。孩子在画中留下“早日战胜疫情,平平安安凯旋”的祝福和心愿,为上海加油,为“爸爸”加油。

“如果说核酸检测是发现病毒的‘眼睛’,那么检验师就是临床的‘侦察兵’,空间狭小的PCR负压实验室就是我们的‘主战场’。”苏镜说。疫情不退,战斗不息!苏镜是一名具有14年党龄的年轻党员。“作为青年党员,身穿防护服,心系上海2500万人民,关键时刻扛得起责任、守得住初心、担得起使命。”

==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 ==

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当前上海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阶段。核酸检测是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关键技术手段,核酸筛查包含“采、送、检、报、转、收”多个环节,其中核酸检测的加样速度是决定核酸出结果速度的核心环节。

记者了解到,在火眼实验室内,苏镜每小时手工加样6个96孔板,相当于每小时加样570管左右,而仪器自动加样速度是每小时280管左右,那么手工加样就是仪器加样的2倍,手工加样大大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

据了解,参与核酸检测的“白衣战士”,由于在方舱实验室内工作时间较长,拧开盖子数量较多,不少队员手上长起了水泡。为了加快核酸检测的速度,他们尽量少喝水。而每天脱下闷热不透气的防护服时,都早已汗流浃背。“使用加样枪时间长、手工加样的次数多,手臂‘机械臂式’的来回运动,出现肩膀酸痛、大鱼际肌肉酸痛、大拇指麻木感成为了常态。”苏镜告诉记者,进入实验室前队员们都不敢喝水,就算是出现口渴感也只能喝少量的水润润喉咙,这就是长时间坚持在方舱实验室内工作的秘籍。

核酸检测做到日清日结,疫情防控做到“以快制快”,“白衣战士们”为疫情攻坚防控战贡献出检验人的核酸检测力量。

病毒检测实验室空间密闭,院感防控和生物安全防护不能有一丝松懈。4月11日,在华大火眼实验室。苏镜看着实验室里艰重的任务,和队员不断优化流程并沟通延长支援时间,在夜班时间持续支援,最终出来的数量有13万单管的成绩(原本实验室是按照10万单管的通量设计 ),以每小时5500单管刷新了广东团队的纪录。而从4月22日起,核酸检测通量再加码,原来的自动加样舱改为手工加样舱,目前拥有两个手工加样舱,18台操作安全柜,大大地加快了核酸检测速度,为核酸检测日清日结再添助力。

感谢白衣执甲全力援沪!“上海人民,你安好,我无恙,便是最美好时光。”苏镜内心说,核酸检测的路上,大家都在一起坚守,只为等待黎明到来的那一缕曙光。

近日来,上海每天都要核酸筛查约1000万人,这离不开各兄弟省市援沪采样队员的倾心援手。与此同时,来自17个兄弟省市和部队系统的2.5万名医护人员,他们这克服着种种生活上的困难和不习惯,穿着闷热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勒得紧紧的口罩,奋战在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核酸检测中,承担着高强度的医疗救治任务。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勇夺胜利,安全回家。”这是奋战在上海抗疫一线广东支援检测队的口号。

感谢一对对集结的“白衣战士”,他们用速度撑起了一把有力的疫情“防控伞”,撑起疫情防控的一片蓝天白云。上海加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