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做好“最后一米”,这个方舱医院有一批特殊的志愿者
2022-05-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最后一米’带给患者的感受是最直观的,如果这‘一米’的服务不能再完善一点,或许我们前面‘九百九十九米’的努力成果就会被打折扣。”富长路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书记冷伟卫所说的这“最后一米”,是该方舱启动以来,项目工作组一直在思考探索的焦点。

据悉,为了解决好“最后一米”的难题,富长路方舱医院双管齐下,硬件上用“数字大脑”实现了全周期状态“一屏可观”,动用“送餐机器人”做好零距离服务。还招募了一批特殊的志愿者,他们自己本身是患者,来到方舱后,就地转换了身份,为其他患者和新患者服务。

 ◆ 做好“最后一米”服务 ◆ 

半个月来,这座方舱基本实现了全流程的提档增能:从患者转运到入住的“最后一公里”,运用“数字大脑”实现了全周期状态“一屏可观”;“最后一百米”则通过设置岗亭和护士工作站,确保了医疗物资和信息的衔接畅通;甚至是“最后十米”,也可借助“送餐机器人”将热乎乎的饭菜送至舱门口。

然而,囿于“硬隔离”的要求,当每班不到40人的医护、保洁团队置身于占地近百亩、拥有54个舱位、1800余个床位的方舱时,除了做好每日清扫和护理工作,再要将患者具体的服务需求“闪送”上门则显得捉襟见肘。如何做好“最后一米”的服务?成了工作组眼下最难啃的骨头。

4月19日,富长路方舱医院工作组在舱内张贴发布了《关于招募患者互助志愿者的倡议书》,当天即有近50位志愿者踊跃报名。“交给我们吧”“我们也在抗疫呀”这样的声音不断汇聚,不到一周,这支队伍便已集结了共产党员19名,共青团员8名以及2位民主党派人员,还有医生、心理咨询师、“预备役消防员”等各类职业......

在工作组的引导下,志愿者们快速成立工作群,除了帮大白们分发三餐和物资外,还协助维持现场秩序、核对舱内人员名单,或是传达重要通知、协调患者需求。

 ◆ “天使白”遇见“志愿绿” ◆ 

“同事们穿大白,我穿绿马甲,我们内外呼应共同抗疫。”4月16日,志愿者熊波是一名患者,入住富长路方舱医院后,他化身为志愿者,第一时间对接工作组,配合进行“舱内工作”:统计患者的健康状况、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用药信息,协调分发餐饮和药物。他还在舱内协助安装了“正压空间”采样机,使医护人员从此可坐在清凉隔离舱中进行便捷的采样操作。有了他的带头,“舱友”们也纷纷开始行动起来:有人帮助转运物资,有人收拾整理病房,还有的志愿者协助方舱医院开展“呵护行动”,向舱内13岁以下的小朋友分发“慰问福袋”。

在富长路方舱医院内,志愿服务不仅是身体力行的互帮互助,也可以是多一声关照,多一句解释。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自发在舱内作正能量的“宣传员”。志愿者徐梦倩(化名)回忆起自己刚进入方舱时,也有感到无助、紧张。同舱的志愿者不断对其进行思想疏导,并向她分享自身的转运经历和方舱生活,渐渐地,她开始走出自己的“焦虑圈”,并察觉到医护人员的繁忙。“她们这么辛苦地照料我们,一定也不想看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吧?”抱着这样的想法,她申请成为志愿者,每天承担起舱内的清洁工作,在餐后收集大家的生活垃圾,打包放至舱门口。此外她还主动引导新患者有序入住、安抚情绪等。她表示,“一方面我也是患者,大家的心情我能理解,清楚生活上还有哪些需求,另一方面,我和大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会比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大家沟通。”

4月22日,志愿者刘霞(化名)在生日这一天收到了一份“疫”外惊喜,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向她赠送了生日礼物,除了几份简单的小零食,还有一件志愿者马甲,刘霞难掩心中的喜悦,在志愿者群内表示“自己将永远记住这个生日”,另一位志愿者则在群内回复到“愿所有美好都如期而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