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丨“不能辜负大家的期许”,这支青年突击队转战多个方舱、定点医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如果我不做,这个事情就没有人能做了,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许”“一定要到临床一线去,穿着大白抗疫”“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我们的职责、使命和担当”,这些,都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战疫青年突击队队员的心里话,近段时间以来,他们已辗转多个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许久未归家。
“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许”
3月14日,曙光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员吕莹来到闵行区老年医学中心10楼病区,走廊堆放着床、橱柜、架子、床单、床垫、垃圾箱和各类生活物资。她和同伴要在10小时内完成10楼和11楼的病房布置,因为明日要开始收治患者,“简直就像是在开荒”,吕莹说道。
这次曙光医院派出了6名医生、21名护士和1名院感防控员支援老年医学中心,而90后党员吕莹就是其中那个唯一的院感防控人员。
吕莹除了完成自己的院感防控工作,还要兼做一些其他工作,例如整理回收医疗废弃物,单是收完一次两层楼的垃圾就要花去2小时。天气越来越热了,但她从不嫌脏,不嫌累,专心细致地回收清理患者吃剩下的食品以及一些分泌物。
三十天很快过去,4月13日,老年医学中心病区就要转交给下一批前来支援的医疗队了。这些日子,吕莹虽说是队里唯一的院感人员,却有机会和来自其他医疗队的专家们并肩作战,她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积攒下了不少经验和知识,这也给她后来在曙光医院西院定点医院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月19日,吕莹和队友们又来到了曙光医院西院定点医院,这一次,院感防控的重担落在了吕莹身上。望着同伴们的目光,她说:“如果我不做,这个事情就没有人能做了,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许。”
于是,吕莹带着三名支援院感防控的临床医生做起了全院300余名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
加入工作第三个年头,年轻的她第一次参与抗疫支援任务,内心有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令人庆幸的是,在老年医学中心的30天锻炼已让她迅速成长,业务能力突飞猛进,心理上也自然而然地增添了些信心。
本轮疫情以来,吕莹就没回家了。而她的丈夫,曙光医院院办副主任黄作为也很久没回家了,24小时在曙光医院东院值守,晚上在办公室睡行军床。他们和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一样,暂时割舍下了自己的小家,默默守护着上海。
“一定要到临床一线去”
“我们一直以来有个理念,就是一定要到临床一线去”,曙光医院医务一处科员耿佩华是临床出身的一名呼吸科医生,也是曙光医院战疫青年突击队的一员,自4月2日新国博中心方舱医院开舱,她全程参与所有抗疫支援任务,转战三个不同“战场”,坚守最一线。
方舱医院更需要管理层的参与,耿佩华笃定地说,因为方舱医院跟普通医院不同,并非是简单地看病护理那么简单。第一站的工作,相比救治难度,其实管理难度更大,例如病例的接车、分诊、筛选、判断,床位管理、转运等等,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详细周密的流程。
万事开头难,开舱前三天,收治病人数量多,速度快,而大家都还在适应阶段,只能不断摸索着优化工作流程,好在有了在第一家方舱医院的经验,来到第二站时,耿佩华和同伴就可以沿用之前的一些宝贵经验了。
在新国博中心方舱医院时,耿佩华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碰到一位癫痫患者,由于随身药品吃完病发,大小便失禁,连续摔倒,情况十分紧急,她迅速跟母体医院联系救治。后来在第二站临走之前,她遇到一位患者消化道出血,出现吐血、便血和头晕的症状,立即联系了区卫健委安排转诊,直至病人安全。
就这样,耿佩华在协调综合救治及危急重症处置工作方面攒下了些经验。
来到曙光医院西院定点医院后,耿佩华发现医院接收了城区内大量危重症患者,这与在方舱医院的工作有着极大不同。最初有些措手不及,因为刚开始病人多,紧急情况也多,耿佩华感到有些吃力,作为管理层压力更大,好在慢慢地一切工作渐渐步入正轨。
自3月30日以来就没有休息过了,每天都是7×24小时工作强度,医务的所有事情都是她在负责,但她身边并肩作战的同事都任劳任怨,虽然一天只能睡3-4个小时很辛苦,但大家状态都很好没有抱怨,凝成一股绳,靠着团队的力量撑下来。
“这是我们的职责、使命和担当”
“在这样特殊的时期,能够和同事们站在决赛圈里并肩作战,我深感骄傲和自豪,当然也倍感责任与压力。”
曙光医院纪委副书记、纪委办公室副主任、定点医院临时党总支书记施慧婷是由医院党委选派进驻曙光医院西院救治定点医院的专职党务干部,4月18日来到西院指挥部驻点工作,主要负责党务工作和行政协调工作。
定点医院工作启动后,医院党委第一时间成立西院定点医院临时党总支,下设8个临时党支部,共有146名党员。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巨大压力,作为定点医院临时党总支书记,施慧婷始终保持和各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密切沟通,搭建支部书记和党员、群众的沟通桥梁,做好医疗队员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
一开始的几天,施慧婷的电话不断,即便吃饭时间也是在边打电话边吃饭。“队员们很辛苦,我们一定要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她在医疗队员的微信群里第一时间回应队员们的需求,事无巨细为前线同事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和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确保每个需求有反馈,每个问题能落实。
虽然自己也是一周七天连轴转,但她说:“再累累不过前线队员们,看到他们发过来的工作照片,真的非常心疼、心酸,但是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的信念是坚定的,救死扶伤、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我们的职责、使命和担当。”
有一位临时党支部书记和施慧婷说的话令她印象深刻:党员的使命担当在战“疫”前线充分发扬,重的活、累的活、熬夜的活都是党员冲在前面,身边群众看到后深受鼓舞,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施慧婷家所在小区封控多日,3月27日她向医院申请返岗后,就再也没回过家,她要和同伴们共同战斗,一起迎接胜利的曙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