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9分钟视频看哭网友!主人公是一位九旬新冠出院患者,也曾是一位志愿者战士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剪辑
视频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经历过战火纷飞年代的护士,名叫王漫如,新中国成立后依旧奋斗在儿科护理一线。这两天华山医院医疗队员为新冠出院患者王奶奶制作的一段长达9分多钟的视频,看哭了无数网友。
今年五一前夕,华山医院临港方舱医院医疗队临时团支部书记、华山医院普外科医生朱磊和他的同事们为舱内一位93岁的王奶奶举行了一场简朴而有意义的出舱仪式。
4月5日正式开舱的上海临港方舱医院设计床位1.36万张,由江苏、浙江援沪医疗队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护管理团队协作共管。93岁的王奶奶正是住在临港方舱里的一位有故事的奶奶。老人在华山舱内治疗的这段时间,得到了医疗队很多的关照,同时也带给了医疗队员极大的鼓舞。
“那天晚上中班查房,第二次在66床旁走过。老人家正独自安静地吃着晚餐。一撇之间忽然念起她不正是那位93岁的老人吗?舱长特别交待一定要认真对待这几位超高龄的患者,他们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患者。于是我观察起来。”朱磊回忆说。
朱磊问候一声,“阿婆,侬多切一滴哦!”老人悠悠地抬起头,转瞬便回以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微笑,“谢谢侬!”
王奶奶(左一)
下班后出于好奇,上网查询,原来这是一位有故事的老人家。70年前,正值青春年华的她成为一名护士,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冲上了抗美援朝的道路。照片里她显得身材纤小,但就是这样一副弱小的身躯里却蕴藏着那样一个坚毅的灵魂!凭着满腔的热诚,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她迎来了战争的胜利,成为一名立有战功的英雄,也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然而,这位新中国女性并没有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之后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卫生事业的第一线,默默地承担着儿科的护理工作。
4月29日,全舱交班听闻老人已喜提“双阴”,瞬间被感动到视线模糊——她又赢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乡土保卫战,她可以全身而退了!
老人的故事很快在队里传开。“我们一定要为她庆祝一下”,一个念头在小伙伴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大家分头行动,为老人准备我们的爱心。
“当驻地的营运总监Terri听说了之后,一大清早专程破例带着我们的队员在驻地花园里采摘鲜花。虽然这里没有珍稀的品种,但那一支支烂漫而充满春意的花花绿绿在队员们的精心装点下更显名贵。”朱磊告诉记者。
华山医院保卫处的卞凌俊和郝李杰两位老兵一大早就在舱里认真地练起了正步和军礼。他们两位作为退伍军人,希望趁着建军九十五周年向这位挽救过无数志愿军战士的老人送上一份最真挚的敬意。护理部黄碧红和李娟护士长听说了老人的事迹,立即动员护理同仁们从配给的物资中凑出了牛奶、奶粉等适合老年人滋补的慰问品。而党办的李妍斐、唐翔两位老师获悉后,连夜专门赶制了我们华山方舱患者顺利出院的荣誉纪念证书,以及聘请老人担任医院行风监督员的聘书。
30日上午,老人认认真真地梳洗一番,整理好自己的行李,静静地等待着出院。陈轶坚舱长也早早地查完房,陪着老人聊天,告知出院之后的注意事项。中午12时许,华山舱的广播台响起了雄壮的志愿军军歌。两位身裹大白的工作人员踏着坚毅而端正的步伐走向老人。来到老人面前,立正,致以标准的军礼,并送上了那束承载着无数爱心的鲜花。李娟护士长、朱磊和周璞医生代表医护全体向老人献花,送上礼物和祝福。
老人激动地向大家挥手致意,哽咽地说“你们真不容易,做得很好,你们都是党员!”这是一位志愿军战士、一位医务工作者前辈、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对医疗队员的评价,大家都感动了!
舱内响起了华山队员自己的歌声,是那首感动了无数人的《如愿》。王奶奶离开方舱前,医疗队员们还和王奶奶约好了,等疫情过去了就去看望她,再听奶奶讲讲她那个年代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