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战疫|95后山西援沪队员:疫情一线感受着两地“温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在姬诗琪和队员们所用的这部工作手机中,有一封感谢信。这封信,来自于一位在异地不能照顾母亲的儿子。“他在信中说,非常感谢整个医疗团队对他母亲的照顾,也希望你们工作顺利,能够早日回家!”1999年出生的姬诗琪告诉记者,队员们一直保存着这份信,让他们感受到了“上海温度”,这是对大家工作的肯定与激励。
从4月25日起,山西省派出多支援沪医疗队陆续抵沪。他们成立了山西支援上海前方指挥部和临时党委,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青春战斗队,如今正坚守在定点医院、核酸采样等疫情一线。
== 一封感谢信 ==
这波疫情“寒气”逼人,然而在抗疫最吃劲、最关键之时,上海人民却被一股股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守“沪”者温暖着。
“我们来上海就是为了支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按照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山西省派出援沪医疗队,成立山西支援上海前方指挥部和临时党委,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青春战斗队,迅速开展核酸采样、医疗救治等工作。
1999年出生的姬诗琪,来自山西晋城市,是山西援沪医疗队年龄最小的队员,目前她正坚守在定点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五楼西病区。
姬诗琪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青年团员,她义无反顾报名参加了援沪抗疫医疗队,希望一起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也会担心,也会害怕,但当我们披上战甲的那一刻,我们就从一名青年变成了一名战士!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在抗疫前线的这段日子里,令姬诗琪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6岁高龄的老奶奶。住院期间她每天都会认真地把自己收拾得干净体面。每次当医护人员去病房给她测量生命体征时,老奶奶都很有礼貌地说“谢谢,麻烦了”。
“有一次当血氧饱和度测量结束后,我告诉老奶奶,‘测量的数值很好,要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出院!’老奶奶很激动,说非常想家。不过她感觉自己身体好了很多,多亏了我们这些医疗人员的鼓励,让她又有了信心。”隔着防护面屏,姬诗琪看见老奶奶的眼里泛起了泪花,而她的心里感觉酸酸的。
当天的工作结束后,回到隔离酒店的姬诗琪又回想起这位老太太时,她对自己的援沪工作有了新的理解。从山西到上海,姬诗琪加入援沪医疗队的初心是想帮助这里的医护人员,同上海人民一起克服困难、战胜疫情。“我们医护人员不仅要保障病人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患病住院的焦虑不安、对自身病情的担忧忐忑,还有与家人分离的牵挂思念。我们多一点关心和宽慰,他们就会多一份安心和希望。”
“我所在的病区有许多高龄的老人,虽然有时听不懂他们说的上海话,但每次老人们真心实意地感谢,询问我们‘吃饭没有、工作累不累’,这份来自内心的关心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姬诗琪说,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希望能和可爱的上海人民一起渡过这道难关!
== 一句句感谢 ==
来上海援沪,是山西医疗队员郭子泉第二次来上海。2017年,他曾来上海旅游,那时候他还在读大学。此次支援上海,1997年出生的郭子泉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
郭子泉是山西白求恩医院一名放射科影像师,这次援沪他的任务是在定点医院为新冠患者拍摄片子。做好专家组的“眼睛”,不能掉链子!郭子泉告诉记者,放射科是诊断患者的一道关卡,不能有一点疏忽、一点差错,要给医生信得过的图像。
在上海第四人民医院,除了拍CT外,对于一些重症患者,郭子泉需要走到他们的床边进行摄片。摄片时需要将摄片专用的FPD板垫在患者身下,看似简单的流程,操作起来却异常困难。“重症患者,意味着生命随时都有危险,救治工作的任何一环都绝不能掉链子,专家组每天要等着我的片子会诊。”郭子泉告诉记者,重症病人身上往往插满了各种监护及治疗设备,为他们床边摄片时需要格外小心。摄片的时候时刻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救护、监测设备,整个过程必须轻拿轻放,还得注意自身的防护。
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本就行动不便,有时候摄片郭子泉需要请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帮忙,遇到体重较大的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同时几个人才能完成一次摄片工作。除此之外,为患者做CT也难度不小,需要对重症患者从病床和检查床之间挪动,扫描过程中时刻关注患者状况,防止患者在移床扫描过程中无意识的翻身而掉下检查床。
郭子泉刚到四院的时候,正是收治患者人数较多的时候,他的工作量也因此特别大。不过,他也在这里见证了这些患者的病情在一天天好转起来!虽然每天工作很辛苦,但收获更多的还是温暖、感动和勇气。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对队员的体力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小的考验,但每一个队员都会说:“没事,我能行。请放心,我能坚持。”
有一位老人,从郭子泉进入病房为他进行检查开始,看着老人的肺部情况一天天好转,几天前老人顺利出院了。“辛苦你们了!谢谢!”离开前,这位老人的一句感谢,就是对所有人努力的最好回报。
五年前,郭子泉对上海的印象是繁华而热闹;这次再到上海,他仍然感觉上海这座城市美丽而温暖。郭子泉说,待到疫情结束后,他和队员们一定还会再来美丽的上海观光旅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无数个感动的瞬间,温暖着无数颗心,无数个坚定的眼神照亮了上海这座城。感谢一起守“沪”春天的你们,上海加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