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昨天新增阳性感染者首次降至1000例以内,封控区人口数已减少到100万以内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5月16日上午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85场新闻发布会在线上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市医保局局长夏科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出席并介绍了相关情况。
■ 封控区人口数已减少到100万以内
据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介绍,5月15日,我市新增69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869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69例本土确诊病例中,27例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42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归确诊病例。869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均在闭环隔离管控中发现。
截至5月15日24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261例、危重型65例。
5月15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4例,平均年龄86.5岁。4位患者均合并有严重的慢性基础疾病及肿瘤,包括食道肿瘤、严重心功能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肾功能不全等。4例死亡病例中,有1例曾接种过新冠疫苗,其余3例均未接种新冠疫苗。死亡的直接原因为基础疾病或肿瘤。
截至5月16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894667人,均已落实管控。
昨天,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468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6755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请社区妥善做好接返工作。
近阶段,持续开展了基于三区划分的“抗原+核酸”组合筛查。根据筛查结果,5月15日全市共划分封控区4271个,涉及人口数约98万人;管控区17027个,涉及人口数约328万人;防范区51809个,涉及人口数约1900万人。
邬惊雷指出,从数据可以看出,经过近阶段持续推进的“抗原+核酸”组合筛查和疫情防控措施,效果日益显现,封控区人口数已减少到100万以内,防范区人口数逐渐增加。
■ 目前疫情反弹风险始终存在,各级医疗机构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好院感防控
医院门急诊陆续恢复,如何在保障医疗机构日常运营的同时做好院感防控?
邬惊雷表示,随着本市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陆续恢复,医疗服务量逐步提升。
目前疫情反弹风险始终存在,院感防控压力依然大,特别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好院感防控。
一是从严管控重点区域,降低人员交叉感染风险。各医疗机构要落实医院网格化分区管理,对人流量较多的门急诊、发热门诊与相对固定患者的住院部进行严格分隔管理。同时要求对急诊室、抢救室、手术室、病房设立缓冲区域,要实行相对分区、独立运行的闭环管理。
二是从严开展筛检处置,及时锁定高风险人员。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血液透析中心、手术室等高风险科室工作人员以及定点医院、方舱医院所有工作人员按照“一天一检”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三是从严落实“应转尽转”,全面提速阳性感染者转运隔离。医疗机构发现阳性感染者后第一时间要与市、区转运部门联系对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快时间、最高效率完成阳性感染者转运工作。
四是从严强化预防措施,建立行为屏障。各医疗机构要开展全员培训,特别要强化“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意识,医务人员要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五是从严压实防控责任,统筹安排查纠整改工作。各医疗机构要加强自我监督管理,按照规定建立依法执业自查工作制度,配备专职依法执业管理人员和专职感控人员,定期组织对疫情防控、院感控制等工作开展全面自查、专项自查和日常自查。
六是从严落实“守门员”制度,加强疫情预警和监测。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场所码”“数字哨兵”应用,实现人员扫码进入,做到“凡到必扫”“逢到必检”,加快构建疫情防控“防火墙”,请广大市民朋友进入医院时主动扫“场所码”。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