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大数据中心:市民出入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应主动扫码亮码
2022-05-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5月23日上午10:00,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92场新闻发布会在线上举行。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黄浦区副区长林竞君、市房屋管理局副局长林伟斌、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医师田靓出席并介绍了相关情况。

市民出入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应主动扫码亮码

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通报了我市强化落实扫码通行疫情防控措施,他表示,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疫情防控管理,本市推广应用“场所码”“数字哨兵”核验人员健康信息,具体措施如下:

一、市民出入有明确疫情防控要求的公共场所,须凭“随申码”绿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出入居民小区,须凭“随申码”绿码;有紧急就医等特殊情形的除外。

二、市民出入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时应当配合工作人员,主动扫“场所码”或出示“随申码”(实体身份证)刷“数字哨兵”进行核验。

三、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均应当部署“场所码”或“数字哨兵”。场所管理者或经营者应当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场所码”“数字哨兵”的点位规划和布设,准确填报使用场所名称、地址等信息,不得将“场所码”“数字哨兵”布设在与填报地址不一致的场所。

“场所码”应当张贴在场所入口醒目位置,同一场所点位可张贴多张。在人流密集、通行效率要求高的场所入口倡导部署“数字哨兵”,实现快速核验通过。

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应当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等疫情防控措施,做到“应扫尽扫、逢扫必验,不漏一人”。发现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应当拒绝该人员出入,并第一时间向属地疫情防控部门报告,启动相应疫情防控措施。

四、无法扫码、亮码的市民可以出示本人身份证和纸质离线“随申码”,由场所工作人员确认身份后,用手机“随申办”移动端,扫描市民的纸质离线“随申码”,核验健康状态,并登记信息。健康状态无异常的,准予通行。

五、没有部署“场所码”或“数字哨兵”的企业、单位、居民小区等,不得复工复产复市复学、不得创建“无疫小区”。

六、对拒不执行“扫码通行”疫情防控管理要求的场所或人员,造成疫情传播等后果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因“场所码”“数字哨兵”设置、管理和使用不规范,导致信息收集不完整、不准确并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场所管理者或经营者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七、按照“最小够用”原则,对使用“场所码”和“数字哨兵”收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期间流行病学调查,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将其用于其他用途。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根据本市疫情防控情况适时动态调整。之前发布的关于“场所码”和“数字哨兵”的规定与本通告不一致的,以本通告为准。

通告和实施指南相关内容可以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微信公众号、“随申办”微信公众号,“随申办”支付宝生活号查阅。

消毒剂是双刃剑,要科学消毒、精准施策

这两天网上反映有出院出舱人员、医务人员回小区被喷消毒剂,如何科学消毒?外出回家后需要怎么消毒?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医师田靓表示,消毒是阻断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手段,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消毒剂也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消灭病原体,另一方面,过度或者不适当的使用,同样会造成人和物的损伤以及环境的破坏。 因此,提倡科学消毒、精准施策。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一些误区:

第一、不要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或宠物进行全身喷洒消毒。消毒剂直接作用于人体或宠物可能会引起眼睛、口、鼻等黏膜刺激、吸入性肺炎、皮肤炎症、过敏反应等,且一过性喷洒消毒难以保证消毒液使用量与作用时间,无法实现有效消毒。

第二、不要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消毒。外环境的物体表面病毒载量和存活时间都有限,过度消毒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一般情况下,不用对绿化带、道路、河流等外环境开展大规模消毒。

第三、不要随意使用化学消毒剂对食品进行预防性消毒。可以对外购食品外包装进行预防性消毒。对于食品本身,不建议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以免影响食品安全和口感。如污染风险较高确实需要消毒,可使用果蔬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去除残留。

第四、不要使用酒精大面积喷洒消毒。酒精具有易燃易爆性,大面积喷洒酒精,容易产生危险,一般可以用酒精对小件物品进行擦拭消毒。

第五、不要使用加湿器或喷壶进行空气消毒。使用加湿器、喷壶等喷消毒液,通常喷出的液滴颗粒较大,在空气中悬浮时间短,达不到空气消毒目的。居民家中室内空气预防性消毒还是提倡采用开窗通风或辅以机械排风方式进行。

第六、不要往下水道倒消毒液、投消毒片。只要居民楼邻居之间下水道的气流是不相通的,通过下水道传播病毒的风险就很低。因此,不要往下水道大量倒消毒液、投消毒片,避免腐蚀管道和污染环境。

外出回家后,首先要做好手卫生,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充分搓揉、洗净双手,不确定手部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等部位。外套衣服回家以后可以悬挂在通风处。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用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除非有明确污染,日常不需要对鞋底消毒,在家门口换鞋即可。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