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多次培训考核上岗,驻楼老师、辅导员变身核酸采样“大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帮你进行核酸采样的有爱“大白”是谁?原来是身边的老师。记者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悉,随着核酸检测常态化,学校从4月初就筹备组建了一支自主核酸检测采样队伍,得到了教职工的积极响应,经过多轮培训、考核,他们正式上岗了。
== 多次培训考核上岗 ==
“今天核酸检测的大白好温柔”“那双眼睛好熟悉”,4月末的一天,松江校区的同学们对“大白”产生了好奇。一番讨论后,不少人认出里面竟然有日夜陪伴了大家两个月的驻楼老师、辅导员还有任课教师们。
这些可爱的“新手大白”,来自学校的各个岗位,自愿报名参加核酸采样志愿工作,通过培训与考核正式上岗,在院系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教辅工作人员、专任教师的身份之外,又多了一重身份,成为了一名“斜杠青年”。
在上岗前,他们也接受了严格的培训考试。白天要开展正常工作,培训常常在晚上九十点,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的大厅里灯火通明,几十位教职工志愿者正聚精会神接受线下培训。“医务老师,我申请上手实操,您帮我找找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医务老师,请问折断棉签棒有什么方便快捷的技巧吗?”……为了做好第二天的采样工作,志愿者老师们在培训现场积极提问,相互交流。
核酸检测是防疫阶段的重要工作,要确保志愿者们采样手法的专业度和面对突发情况的镇定性,培训必须是贯穿全程的。此后第二次、第三次培训接踵而至。为了确保志愿者们的专业度,培训的严格度也在一次次提升——培训结束后,所有的志愿者都必须参加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大白志愿者才能上岗。
在培训“新手大白”的现场,上外校门诊部的何铭珺医生、姜彩霞医生等忙碌地解答学员们的问题、指导标准操作。相关指导文件的准备、对外派采样人员的管理、校内志愿者老师的培训组织、设备准备、各部门沟通与协调等工作……这些任务都离不开校医务室的老师们。 每日的数据核对关系到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由于怕信息录入系统发生故障,何铭珺经常守在设备旁等到半夜,一旦有问题要确保在第一时间处理解决。”这份工作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需要强大的责任心和绝对的细心。”何铭珺说。
== 师生的鼓励陪伴是坚守的动力 ==
“每次采样的时候,每位同学都会把自己的手机调到最亮,并且都会主动报出自己的姓名,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帮助我们减轻了不少工作量。”俄罗斯东中亚学院的辅导员石朝天说,在每次核酸过程中,学生们都非常配合大白们的工作。
老师们坦陈,第一次现场采样也会有些紧张。一方面害怕自己操作不规范,会影响核酸采样结果;另一方面是害怕自己手法不知轻重,会影响同学们的感受度。但来自专业团队、老师学生们的协助、肯定、鼓励与关心,让他们的采样、扫码工作越发娴熟,而这支队伍所形成的凝聚力,也让他们对这项志愿工作越发热爱。
“4月26日那天我承担了教学区研究生公寓一号楼的核酸采样工作,一开始我蛮忐忑的,但后来采样结束后,驻楼老师给我看了一号公寓的同学们对我今天工作的评价,才发现原来我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我一下子就释然了。他们都评价说,今天的大白最温柔,这是做了20多次中感受度最好的采样经历了。”西方语系党总支书记施海倩说。“在老师和学生们的鼓励中,感觉自己又为学校多出了一份力。”施海倩笑说,现在老师们采样的手法已经越来越娴熟了,“我前几天还打破了自己的纪录,2小时采了400人。”
谈起师生们,英语学院的辅导员宋亮说起了一段动人的小故事。他第一次担任核酸采样员的那天,由于天气特别闷热,在采样的时候眼镜里一直有雾气,之后有一些同学就在微信群里讨论起了“老师们的采样工作会不会受到眼镜雾气的影响”这个问题。不久之后,宋老师竟然收到了学生们众筹的一副隐形眼镜,“拿到同学们给的隐形眼镜和护理液时,真的很暖心,我后面每次都会戴着它来当大白。确实,没有雾气之后,采样工作也会顺利很多。”
“同学们真的非常可爱,不仅能够积极配合工作,还很礼貌地说声‘谢谢’,也会时不时地给我们比个心或者温暖地夸赞我们动作轻柔,有种双向奔赴的感动在心间流动。”松江校区后勤服务中心办公室文秘韩晶羽这样表示。
“致2022届:多年以后,依旧有人将你珍藏在心”“在年轻的飞奔里,你是迎面吹来的风”“你我亦星辰”“明天天亮,就能回家!”如今,每天的核酸现场,大白们背后的“表白”与“寄语”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