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抗疫献一计|一户一梯一消毒,这个小区的核酸流程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电梯消毒好了,01室先下!02室先在屋内等待,叫到你们再出来!”今天上午,黄浦区半淞园街道的百汇公寓小区继续开展核酸检测,志愿者赵喆逐层挨家挨户敲门。被叫到的一户居民从家里出来时,赵喆已经给电梯消完毒并帮他们按好电梯楼层键,等这户居民进电梯下楼,他又给另一部电梯消毒、按键并叫下一户……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获悉,4月12日起,百汇公寓小区开始在核酸检测时采用“一户一梯一消毒”的流程,而正是这个志愿者和业委会商量出来的“金点子”,有效避免了居民核酸检测时的交叉传染,使得小区在较长时间内都名列防范区。
◇ 设计核酸检测“一户一梯一消毒”流程 ◇
“之前核酸检测时,大家都是一窝蜂下楼,户与户之间根本隔不开,这样其实有很大的交叉传染隐患。”百汇公寓小区居民、志愿者赵喆了解了其他小区的一些优秀做法后,就与业委会副主任许玲娟等人商量优化核酸检测流程。在赵喆看来,小区有两栋30层的高楼,而电梯是密闭空间,如果同乘遇上阳性,感染几率会大大增强。
一番商量之后,他们设计了“一户一梯一消毒”的流程:作为志愿者,赵喆在严格穿戴好防护服的前提下,逐层挨家挨户敲门,为了避免电梯里的接触感染,他预先按好一楼的电梯按键,再用消毒喷剂对电梯进行消毒,然后按楼室号“叫号”,被叫到的一户居民下楼后,再叫另一户,确保一户一梯一消毒。而在一楼,也有志愿者手持消毒喷壶,对空电梯进行消毒后,再请已经做好核酸的业主按户乘坐电梯。
“这样户与户之间就被隔开了,即便某一户不幸被感染,交叉传染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赵喆说,4月12日“一户一梯一消毒”流程实施的第一天,他服务的那栋楼里就检测出了一例阳性,但由于措施得当,避免了交叉传染,楼里的疫情并没有扩散,“那例阳性是本楼最后一例阳性。”
不过,“一户一梯一消毒”的流程也有一个弊端——因为一户一户下楼比较慢,医生有时等的时间比较长。为了提升电梯的使用效率,赵喆又对居民下楼核酸次序进行了完善,他从3楼开始逐层向上叫,一直到30楼。这样一来,电梯效率提升了,赵喆的工作量却大大增加了,每次核酸检测他都要逐层敲门爬一次30楼。
从4月12日至5月初,百汇公寓小区连续做核酸,中间只停了两天,而赵喆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40多天来,和他搭档的志愿者已经换了4个。“我妻子也有点不解,为什么我一直要做(志愿者),我对她说,助人就是助己,良好的核酸检测秩序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楼里安全,而楼里安全了,我们家才能安全。”赵喆。
◇ 志愿者队伍是小区抗疫“先锋队” ◇
由于管理严格,整个疫情期间,百汇公寓2幢大楼共224户居民中,曾经被隔离的户数共6户,涉及8人,没有出现一例同层感染。
上海市劳模、特级教师沈红旗也是百汇公寓的居民,他认为,小区抗疫的成效得益于物业、居民和业委会的精诚合作,得益于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也得益于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沈老师介绍说,疫情初期,业委会就未雨绸缪,迅速建立了一支精干的志愿者队伍,无论是业主还是租客都积极报名。比如,核酸检测志愿者中,就有赵喆、张俊彦、张劲松、宋培华、闻君、庄毅等六位出勤最多。
而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街道开始为居民调配生活必需品,面对物资运输人手不足的情况,业委会又组成了一支20人的搬运志愿者小分队。“里面有高龄老党员、党员夫妻、物业工作人员,大家形成了搬运、发放、统计的流水线,配合街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坚持将物资送到每户家中。”沈红旗说,小区封控以后,面对更多的任务,志愿者人数又开始捉襟见肘,此时,小区的一些年轻人又自发组成了“百汇志愿者运输服务队”。
“封控期间运输量巨大,运输服务队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两栋大楼的志愿者携手合作。两人轮流,一个控制电梯,一个负责搬运,如此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在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师生搭档,也有团长合作,原来形同陌路的邻居,瞬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作为语文老师,沈红旗今年带着高三毕业班,周一至周五教学任务较重,但他还是会尽量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参加志愿服务,“小区志愿者群里最多时有55人,在排班时,‘随时可以呼我’是最暖心的文字。”
沈红旗说,小区原来有个业主群“吐槽群”,由十几位对物业工作不满意的居民组成,后来扩大到三四十人,改名为“好邻居群”,成为居民交流信息的平台。而现在,这个群已经改名叫“好邻居业主群”,有319位业主入群,成为业主与业委会沟通的平台。“有位家住海潮新村的学生,父亲在外地,跟老人住一起,因为没能加入团购群,生活一度亮起红灯。业委会副主任许玲娟知道后,一面积极联系,一面告知有用的信息,迅速帮助孩子走出了困境。这次疫情中,有太多人的努力和默默奉献都让人感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