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两名从小区封控就服务至今的大学生:实实在在受挫过,也扎扎实实帮到很多人
2022-05-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因所在小区较早就出现阳性确诊病例,华东理工大学两名学子便从小区封控开始就投入志愿服务,至今都已经接近70天。

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他们都曾实实在在地受挫过,但更是扎扎实实地帮到了很多人。保持赤诚热心,增长知识才干,他们是抗疫工作中的青年力量。

▎于高远,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00后大一学生

  保持赤诚热心,在服务中成长  

3月6日,一个很普通的周日,在返校的路上,我收到了改上网课的消息而折返回家。转眼间,在小区已经待了2个多月,我一边在家上网课,一边在社区参加抗疫志愿服务。

在学院里,我就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负责招募志愿者、安排领队,对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志愿服务。和此前相比,这次的社区抗疫体验很不一样,随时可能碰到突发情况,遇到的是各种各样的诉求,处理问题也是“真刀真枪”。

3月16日开始,我所在小区就短暂地封控管理过2天,那时我就试着报名志愿者了。虽然没能报名成功,但给居委会留下印象了,等到3月22日小区做核酸检测时,我被安排到了志愿者的岗位——工作内容包括穿着“小蓝”负责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秩序,帮助不会用核酸码的老人登记等。我应该算是小区最早的一批志愿者了,但工作量尚可,对我来说挑战不大。

真正的“上战场”,还是4月1日,小区正式进入封控管理。我被安排“喊楼”,10人一组地带到核酸检测点。从清晨开始打起精神工作,直到下午2点结束,我滴水未进,结束工作时,腿都是软的。那次我明显感觉到,各方面的磨合还不够,很多时候自己在那儿干着急。

再往后,因为要上网课,基本上都要等网课结束后才能出门做志愿者。有一次临场救急,上午11:35一下课,我就冲出门辅助核酸扫码,做完再赶回来上下午3点的课。晚上没课时,就再报名物资配送。我妈妈是小区守楼组分组长,一来二去,我对每个岗位都比较熟悉,就开始和家里人一起思考如何优化志愿者工作等问题。

4月11日,我和妈妈打算召集一个线上会议。上午策划,下午我就进了会议室,做了讨论问题收集的文档,把会议通知发到业主群、志愿者群等。会议来了一百多人,大家都想为小区出主意,但发展到后来,就封控楼栋等问题,大家的意见起了冲突。当时,我自己挺不好意思地哭了出来。不过,我还是很庆幸开了那次会——志愿者后来为封控楼单独做了很多的安排,比如何时消杀、何时收垃圾、物资怎么配送,等等,都是基于那次会议改进工作的结果。

再到后一个阶段,我和小区志愿者董旻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建立信息发布制度。此前这部分工作较多地集中在居委会的身上,我们想分担一些。四月中旬,董旻和居委会成员进行了沟通,我负责在各种群里找一些比较热心志愿服务的居民,做特定信息的发布和居民问题的收集。我自己也担任了10个楼栋的信息员。

除了上课,我的时间基本上就被手机占据了,各个楼栋群里居民的消息繁多,“急难愁盼”不少,回复问题需要一些精力。但是通过这份工作,我也有机会见证自己社区里发生的种种。比如,一些楼的邻居,会每天很有条理地在小区楼栋群统计抗原自测情况,还主动帮忙做楼栋消杀。

5月1日,24号楼的居民还在楼底下放了一箱可乐、一箱啤酒,请大家自取,祝大家节日快乐,后来那个角落就放了越来越多的零食,甚至出现了书籍,变成了一个暖心的“小超市”;还有一栋楼的一位志愿者身体不舒服,大家就群策群力找医生,找缓解病痛的方法……看到这些场景,心里暖融融的。

大一一开始,其实正是享受大学生活的好时光,但因为疫情,我们上网课、非必要不出门。不过,我还是会刻骨铭记这段时间——“消失的附近”正在回来,我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实实在在地受挫过,也扎扎实实地帮到了很多人。

一些改变也已然在我身上发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结识了小区里许多可爱的邻居们,还学会了当面对不配合、不讲理的居民时后退一步,试着去理解他们,不与他们“针锋相对”。这些情况很少在学校中遇到,也使我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变得更成熟、少冲动、做事前多思考。

▎季申泽,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95后硕士研究生

  驱动别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点燃自己  

我所在的长桥街道,曾是本轮疫情中徐汇区疫情较为严重区域。自3月13日小区进入封闭管理后,作为一名学校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我很快报名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希望把纸面上的“勇当逆行者、急先锋”化作实际行动力。除了网课、学习时间,我将精力全部投入其中。

在核酸检测过程中,一开始是最难的阶段。大量不会生成核酸码的居民,需要志愿者们用耐心细致的态度教导他们。后来,志愿者们还需要收集抗原试剂盒的结果,这就需要始终带上“知责于心、履责于行”的责任感,反复比对、认真仔细地检查每个人的抗原结果,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力筑牢小区疫情防控防火墙。

4月初,我又主动请缨到小区门口站岗,守好小区“第一道防线”。清点消杀、登记造册、卸载货物、分拣传递、搬运转移、楼道配送都是工作日常。

坦率来说,最早一批社区志愿者里因有人确诊,一度致使志愿者不太敢在一线服务了。我觉得,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坚守,哪怕只有几个零星的“战友”。此时我们既要协助核酸检测,还要进行物资派送,为居民们解决困难,穿梭在小区中,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因身兼多职,最忙的那几天,我都工作到了深夜。

还记得有一次,深夜还逢大雨,我们为了将最新鲜的团购蔬菜送至居民手中,冒雨分发,浑身湿透,这让很多居民看在眼里。渐渐地,有更多的人受到影响和感召,主动成为了“我们”。如今,队伍稳定在了20人左右。可以说,我是亲眼见证了志愿者慢慢减少,又开始回血增多的全过程。

随着志愿者人数的增多,以及不断出现的工作需要,我协助居委逐步搭建了细分化的志愿者工作小组:核酸检测小组、医疗配药小组、物资分发小组、民生团购小组、信息发布小组等,以保障小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和需求。

4月初至今,我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建立覆盖小区每一户居民的民生团购群,商讨生活必需品的采购工作,协助居委干部规范生活物资采购,保障小区居民物资采购的安全、经济、快捷,特别是以青年志愿者包干到楼的方式,务必确保独居老人和生活有困难的群众需求统计。目前,我已协助居委或者小区团长完成80余次生活物资团购工作,有效保障了小区居民的基本生活。

“足不出户”期间,看病配药成了小区居民的所急所盼。由于医疗资源紧张,看医配药存在一定周期,为了让各类药品能够及时送到患者手上,我通过微信群主动对接,特别面向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逐一对接需求,再通过网上云配药、网上抢单和去社区医院配药等方式,尽己所能地保障社区居民配药“不断档”。

每当看到志愿团队越来越默契和有凝聚力,居民从抱怨发牢骚到理解配合,甚至是夸我“年纪不大但挺靠谱”时,都让我愈加坚信,驱动别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点燃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在党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果断站出来,奋斗在最前线。

 鲜花已然盛开,疫情终将散去,愿我们深爱的上海早日繁华如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