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酷!徐汇一青年公寓的青年医护人员组建了社区“小全科医院”
2022-05-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小区封控,出门就医不方便,一旦有个头疼脑热又找不到医生。疫情发生后,徐汇共青团发出了青年社区互助关爱倡议,馨宁公寓小区内的青年医护人员就地组建了一个“馨宁小全科医院”,涵盖内科、全科、妇产科、血液科、儿科、精神科19人的专业医护团队,累计问诊150余次,上门出诊30余次。

戴着面屏,骑着共享单车去配药的“配药侠”,深夜安抚老人给对方吃双料定心丸的青年医师,通力合作救下3岁小男孩的90后95后医护……封控2个多月期间,这个拥有3100户约7800人的青年公寓里上演着现实版的《心术》。

85后医生骑车去配药,成为社区线上“心灵导师”

面屏压住一缕头发,不会开车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王洪艳将面屏戴出了骑行头盔的style。

有一次,小区居民需要配药,她骑着共享单车从馨宁公寓出发,沿途骑行七八公里到中山医院,发现医院只开设了急诊,很多药开不出来,她又骑到了龙华医院。当她拎着大包小包的药返回小区的时候,“馨宁小全科医院”志愿者队队长施晓敏感动坏了。

封控期间,王洪艳在精卫中心闵行分院值了三个星期的班,返回小区前一天,她想着到总院那里顺便为居民们配药。没想到返回社区的前一天接到了施晓敏的咨询电话。原来,有一名中学生无意中得知了相依为命的爸爸患上了癌症晚期后,将自己关在家里不吃不喝,自说自笑,甚至出现了自残行为。在和学生爸爸通电话详细了解情况后,王洪艳初步判断爸爸患病的事对这位学生的打击很大,有可能产生了急性应激障碍,建议送医治疗。一方面在医院可以进行营养性输液等,避免患者不吃不喝危及健康,也能避免患者继续出现自残行为。另一方面,在医院诊断明确后便于及时开展后续治疗。

王洪艳

“叮……”有一天晚上,群里发出了一则消息,称居住在馨宁公寓的一名70多岁的老奶奶出现了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仍偏高的情况,老奶奶为此很着急。虽说自己不是内科医生,但毕竟是医生,具备相关医药常识,王洪艳毫不犹豫地“接了单”,试着了解老人情况。

拨打了老人电话了解情况后,因为不确定对方用药是否准确,她寻找了群内后援团的支持,让另一位内科专业领域的医生判断,内科医生在群里反馈:老人用药情况没有问题。

本以为事情已经解决,但没过多久,阿婆又打来了电话。“医生,晚上我血压还是高可怎么办?或者第二天早上再高怎么办?”以自己多年精神科医生的执业经历,王洪艳判断老人可能因为这次血压问题而产生了预期焦虑,担心未来的身体状态。她利用专业知识安抚对方情绪,传授对方腹式呼吸放松训练技术,针对“血压高”这个应激源,对老人做了心理疏导。“阿婆,没关系的,你睡觉前再测一次血压。如果血压还是高,您能随时联系到居委,我们有全科医生团队为您提供咨询的。”这样一来,给阿婆吃了一颗定心丸。当晚九十点钟,王洪艳给老人打了电话,对方没人接,看来已经睡着了,第二天她又回访了解到老人血压恢复正常了,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通力协作,90后95后医护接力解救3岁孩子

江佩娟

“小朋友被糖卡住了喉咙,有谁能帮帮忙吗?”封控期间,“馨宁小全科医院”志愿者群里发出了一则SOS。

看到消息后,胸科医院心内科95后护士江佩娟第一个冲到了现场,只见3岁的小男孩已经被大人抱到客厅,手捂住喉咙,很不舒服的样子。情况危急,江佩娟立即使用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将卡住的糖催吐了出来。

不一会儿,仁爱医院的90后内科医生叶庚凤也赶到了,当场为孩子做了诊断,评估他的健康状况。“所幸救助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馨宁小全科医院”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叶庚凤还是配药侠之一。经常出门诊的她会利用空闲时间,顺便为有配药需求的居民开处方、配药取药。遇到刚做完手术回到家中,不方便出去就医,又没办法换药的患者,她又热心帮忙换药。

叶庚凤

志愿者队队长施晓敏告诉记者,“馨宁小全科医院”志愿者团队成立后,首先采取了诊前分流的方式,聚焦症状“把准脉”。医护志愿者对居民医疗需求按照程度分级。红色等级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并给出相应的就诊建议;黄色等级由小区医护志愿者进行处理。提高了居委工作人员在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辨别和转运的工作效率,让普通患者在社区内得到初步诊疗,做到“配药云上走,小伤及时治,轻症有指导,重症有研判”。其次是问诊处理,使出专业“压箱技”。医护志愿者根据情况,通过电话、视频解病情给出建议。针对换药、拆线、处理伤口等情况,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上门,让居民能够足不出户享受专业的医疗救治。比如封控期间,一位小朋友被缝纫剪刀戳伤眼睛,情况紧急,在等候闭环转运时,志愿者穿上防护设备,第一时间为小朋友进行应急处理,争取到了治疗的黄金时间。

“不仅如此,我们还采取了回诊跟踪。小区居民问诊的疾病大多都是突发疾病,经过小区医护人员细心的指导,很多居民都有明显改善。医护志愿者积极开展健康评估、行为指导以及心理疏导等跟踪服务,让健康服务贯穿全程。”施晓敏介绍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