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一线︱疫情下,他们完成了比平时高出数倍的工作量
2022-05-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工作时要求“与世隔绝”、严格封闭,这是防疫特殊时期的实验阵地。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正在“爬坡攻坚”关键节点的科研任务不停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仿生视觉系统实验室主任李嘉茂带领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团队主动“逆行”,封闭在园区开展“沉浸式”科研,在疫情下,完成了比平时高出数倍的工作量。

  24小时运转完成数倍工作量  

在实验室调试、开发,赴现场安装调试获取数据,再回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反馈,4月1日浦西封闭前,这是吴丽高级工程师带领的上海市级重大专项类脑应用落地的轨交项目组每天往返的路。

正是他们的努力,在浦西封闭前第一时间将现场紧急需求的设备及服务器运送到上海申通基地现场及研发人员手中,并快速制定了与申通维保联动工作的预案,紧急研发安装了远程数据监测模块,保障了上海地铁在停运期间基础维修期数据的及时准确。

为了更好地保障重大项目,支部党员齐心协力,李嘉茂带队驻扎研究所,封闭式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工作。很快,在支部的号召下,18位党员与科研骨干踊跃报名加入到攻关突击队,11位成员随之进入园区开展封闭式科研攻关任务,其中有6位党员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其余党员坚守后防,远程保障科研攻关任务的正常推进。

“一线的所有人手机24小时待机,电脑及专用设备仪器24小时运转。”李嘉茂说,反正封闭在了园区,正好专心致志搞科研,除了吃饭、睡觉,心无旁骛。正是这样的“沉浸式”研究,日以继夜的工作,完成了比平时高出数倍的工作量。“这段特殊时期的科研经历成为了我们攻关突击队推动科研攻关的‘加速器’。”李嘉茂表示。

也正是在这段艰难的时日,攻关团队稳步推进重大项目攻关与研制,完成了芯片前端设计、核心IP研制、视听融合算法定型等相关工作,最大程度保障各项任务顺利推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国家利益面前没有旁观者  

项目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相关领域、相关产业我国一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项目难度大,要实现很多“第一次”。

就比如团队完成的项目中的芯片设计研制,可以在智能机器人系统中实现全脑功能,其中,BISP模块可以类似于脑干实现机器人的多种感官同步和时序校准功能,CVPE模块可以完成机器人高精度视觉导航和深度算法的加速,Bino神经加速单元可以通过软件定义实现硬件的灵活配置,支持多种神经网络中的特定加速算子,实现模拟人脑处理的视听觉联合任务中的脑区功能。一旦投产,有望解决部分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端用芯片供应链安全问题。

实验室高级工程师付凤杰是项目的关键技术骨干,项目的芯片设计验证工作离不开实验室的大型FPGA平台和测试工具,为了保障芯片验证进度,他选择了坚守。女儿还在读二年级,他将女儿托付给了邻居阿姨,自己与时间“赛跑”。完成芯片自研IP验证工作后,又报名加入到了攻关突击队。“作为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党员,这是我们应有的担当。”他表示。

实验室行政副主任朱冬晨副研究员是一位90后博士妹子,身材娇小,却有着一股韧劲和拼劲。疫情使得人手紧缺,朱冬晨一人身兼多职,遇到白天实验机器操作不顺利的情况,晚上加班加点,一边自学,一边操作,只为了能顺利完成预期计划。在防疫期间物资紧张的情况下,她又尽最大努力为突击队成员准备封闭期间所需生活物资。“每天都一堆事,忙不停。”如今,面临复工复产,这个90后“女汉子”继续科研行政双肩挑,忙着制定复工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防疫科研两手抓。

  疫情让他更加坚定入党决心  

2021年2月17日,是实验室副主任、80后海归博士王磊的生日,也是在那天,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今年疫情园区全面封控后,王磊毫不犹豫报名成为了第一批攻关突击队成员,回到园区开展科研攻关任务。人员少、事情多、问题多,第一批进入园区,面临的困难很复杂,王磊迅速了解园区科研实验条件,摸清人员状况,协调实验室科研资源,组织第一批突击队员按职分工。在他的统筹下,很快大家按部就班投入到了科研攻关任务中,科研实验工作顺利推进。自5月上旬以来,他所带领的项目组技术攻关团队推进国产机器人端用视觉SoC芯片科研任务,基于实验室大型仿真验证平台完成了团队自研IP模块验证的里程碑节点任务。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自我价值主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干好本职,取得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才是对国家的贡献。”王磊说,回国后他亲身感受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祖国对科研的强大支持和激励,这都增强了他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这次抗击疫情在他看来也是一次对自己的考验。

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晓林研究员也是回国后入党的。面临疫情,他挺身而出,与李嘉茂一同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第一时间组织人员为隔离在宿舍的研究生紧急采购了生活物资和防疫用品;支部书记朱文越每天都会关心隔离人员的心情、饮食、核酸等情况,让隔离中的同志感觉到温暖坚强的依靠……团队的力量,让科研的脚步不因疫情而减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