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沪”︱24小时心理热线:给求助者一道光和陪伴
2022-05-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当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进入了倒计时。或许你已结束隔离返回社会;或许正为疫情影响下的不确定忧心忡忡;或许你对即将来临的职场压力倍感无力;或许你因为临近的考试寝食难安;或许你对生活节奏的突然变化无所适从……

当你觉得心绪难平或有这些困扰时,不妨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如心理热线、网络心理咨询等,助你渡过难关。

抗疫期间,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有一支团队24小时坚守在962525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上。记者采访了三位“心灵倾听者”,口述实录当志愿者的故事。

口述人:陈优

身份: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疾控精卫分中心常务副主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2016年,杨浦区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并在此基础上于2020年2月整合扩充为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61230673),为居民提供线上心理疏导等服务。2021年9月,杨浦区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整合并入上海心理热线平台(962525)。

疫情期间,除了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外,热线还承载了一些资源对接、精神类药物求医问药的功能。

一般转到我这里的都是一些较为复杂的个案,还有涉及医学相关的,儿童青少年的案例。封控在家上网课的时候,一些亲子冲突也凸显出来。家长埋怨孩子上网课不认真,怒吼孩子,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原以为打电话来求助的应该以家长居多,没想到反倒是小朋友很有社会支持意识,他们想方设法找到我们的热线电话,希望获得心理支持。在接到这样的热线时,我会为孩子们当一回父母训斥语的“翻译”,即一些看似互相伤害的话语背后,可能存在对彼此的关心。

随着封控时间越来越长,工作压力、邻里矛盾、对未来的担心等一些问题浮现出来。对于咨询师而言,不是去帮助对方如何找工作,而是帮助对方洞察自己真正担心和失落的地方。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资源和能量的,成年人打拼了几十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风雨雨,能存活下来都是有自己的人生智慧的。但在打来求助电话的那一刻,对方的情绪完全被低气压笼罩,所以一时半会看不到所拥有的资源。我会让对方先缓解情绪,再去梳理身边的资源、亲朋好友所能给予的帮助,以前碰到类似的困境是怎么挺过来的等,试着引导他们。

有一位求助者和我分享过一件事,自己在封闭期间好不容易团的物资不见了,以为被人偷走了,他非常愤怒,和别人发生了冲突,直到后来查看监控才真相大白,原来和自己猜的不一样,团购物资是被风吹走了,他因此很懊悔,认识到不应该一时冲动恶语伤人。在一些极端的场景下,人很容易会被当时的情绪所影响,作出一些不那么恰当的判断,从而影响自己的言行。就如疫情封闭期间,原本疏远的社区居民变得更紧密了,有互帮互助也难免会有一些摩擦,人性中的好与不好都会在这样的互动中被看到甚至放大。因此,当遇到一些让我们情绪“上头”的事情时,更重要的不是被情绪控制,而是让自己慢半拍,静一静,想一想,这时候,就看我们选择何种信念,是相信事情的发生是充满恶意的又或者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丑恶与真善美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电话这头的我,会与他们共情,去倾听、理解他们的痛苦、难受、悲伤。也会和他们试着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比如,假设如果我是矛盾冲突事件当中的另一方,我会有什么情绪,我又会怎么做,除了生气、发生矛盾外,还有无其他的选择。

口述人:胡嘉

身份: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疾控精卫分中心综合办主任;中级心理治疗师

我是从4月1日开始值守热线的。记得4月初的时候,浦西刚刚封控,有天晚上我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头的女生一上来就说“我要死了”。我有些警觉,猜测对方可能属于高危状态。这位女生一直在哭泣,没有任何言语,隔着电话线我听她哭了整整20多分钟。   

在后续聊天中我逐渐得知,她并不是真的想不开。只是刚工作不久的她被封控的时间有点长,觉得难以招架突如其来的生活困境。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和她共同商量可能的解决方法,渐渐的她豁然开朗,自己想到了身边的很多资源。

疫情可能会对个人产生心理上的伤害,但对经历过的部分人来说,如果安然度过这段时期,对自我成长有可能是有意义的。这段走过的心理历程,会让来电者对社会的认识有了或多或少更深层次的理解,心理弹性得到塑造。作为热线志愿者,我们能做的是给求助者们一道光,让他们看到前方的希望;抑或给予他们至暗时刻的陪伴,熬过这段黑暗的时光,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出黑暗的隧道。

作为热线志愿者、咨询师的我偶尔也会感到有一种无力感,似乎除了共情和倾听,有时候对对方的处境真的感到无能为力。也许热线并不能解决所有实际的困境,但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对于求助者来说,他们的困扰被人倾听,获得了心理上的支持。有人说,心理援助热线像是一个容器,让一些求助者无法和亲友、同事诉说的负面情绪能得到宣泄和接纳。有时候他们会自问自答,聊着聊着自己找到不一样的方法,努力寻找着新的思路。

无独有偶,很多求助者挂电话前的最后一句是,“好吧,我也知道你解决不了,但还是谢谢你听我诉说。”这让我有点感动。至少来电让他感受到了平静,他感受到有人愿意理解他。有些来电者会告诉我,他似乎认识到有些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每个人都要积极调整自己,适应社会。

前天,我结束了轮岗,回家与亲人团聚,享受家人的温暖拥抱。心理热线真的是一条名副其实的24小时热线。我值夜班的时候,最晚来电在凌晨4点多,最早的在清晨6点,整个过程可能也只能小憩了一会儿。虽然累,但心是满足的。心理热线,正是困扰中人们的一线“声”机。

口述人:邹坤良 

身份: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管理员

从3月份至今,我们30人的团队总共接了900多个电话,这是平时半年都达不到的接线量。如果说疫情前求助的类型主要以情感困扰、家庭矛盾、工作升学压力等为主的话,疫情暴发后则大多和疫情相关,有些心理压力与疫情封控在家有关。

比如有一天中午,一名年轻妈妈打来电话,表示自己和丈夫、孩子居家隔离,丈夫和她均需居家工作,但几乎所有带孩子的事都要她来承担。孩子特别顽皮,时常哭闹,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十分沮丧。

我带她一起做了呼吸放松训练,和她一起讨论当下的处境和情绪困扰,根据她面临的困扰共同制定可行的策略。比如可以听听音乐,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把自己的压力主动和丈夫沟通,建议一起分担家务;和好姐妹、家人倾诉等。建议她关注当下,接纳自我、接纳现实,包括眼下的不良情绪和无法立即改变的现实,不要急于和痛苦划清界限,学会与痛苦和平相处。

每次有求助者来电,我会习惯性关注对方已经拨打热线的次数,如果发现对方已经打过三四次热线了。会尝试着问:今天你想要咨询的问题和前几次是一样的吗?如果是同样的话,那前几次热线咨询中,接线员有没有帮到你?如果有的话,你意识到自己发生了哪些改变?如果没有的话,你觉得是什么阻碍了你?

很多人打电话过来希望立即获得改变,但改变绝非是今天挂完电话,明天就改变了,这是个漫长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会鼓励来电者设立一个小目标。比如给家里人做一些家务,下次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尽量忍住,交流方式更加温和一点。也会鼓励他们到下个星期观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如果还是觉得需要支持,可以一段时间后继续拨打热线咨询。

>>>相关链接  

杨浦区心理援助热线

服务时间:7*24小时

联系方式:021-61230673

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

服务时间:7*24小时

联系方式:962525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