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这十人入选
2022-05-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5月30日,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晓,王文涛等10位科技工作者入选,并将作为上海地区候选人参加2022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

 ※ 面向国家需求解决重大科技问题 ※ 

这10位科技工作者中,有的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矢志不移坚持自主创新,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加班奋战三百天,不见出光誓不还”,是长期从事激光尾场电子加速和新型台式化辐射源的研究、实现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王文涛在团队实验室挂出的标语。他们做好了长期艰苦奋战的准备,但没想到这场战役长达近3000天。2015年初儿子出生了,但当时正是项目的关键时期,王文涛没有时间享受天伦之乐,“我走娃未醒,我归娃已睡”,这可能是中国众多科研人的生活写照。

几十年来坚守一线,在破解重载道路结构国际难题、推动我国道路设施运维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引领我国城市交通智能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孙立军,在承担本市拥挤收费技术和政策研究的过程中,面对行业专家和管理者对这一技术和政策效果的争议、反对、憧憬与热情,秉持科学精神,顶着压力,真诚、客观地提出了“不支持”的结论。经过论证和调研,市主要领导接受了他和团队的建议,并对决策支持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经历近43小时飞行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圆满成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是张崇峰和团队历经十六年艰辛努力,给祖国交出的完美答卷。他长期致力于空间对接机构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是我国空间对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成功完成十五次交会对接,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腊月二十七,对接机构捕获缓冲试验正接近尾声,突然,捕获传感器信号异常。张崇峰带领团队放弃过年,回到试验室,经过九天九夜奋战,消除了隐患。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为载人航天工程做出卓越贡献。

扎根航天事业16年,建设我国首个天基空间环境探测系统——试验六号卫星系统,打造了我国航天器“安全卫士”的胡海鹰,先后完成了创新三号、试验六号卫星系统的研制,实现了用高科技为祖国戍守好太空边疆的报国初心。在疫情最严重期间,他带领团队核心成员于正月初三复工,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研制任务、防控疫情的双胜利。

在纤维电子器件领域做出了原创性成果,实现了纤维器件在国家战略领域应用的彭胜,在国际上率先创建出像衣服一样轻薄、透气、可贴合在不规则基底上织物显示器件,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显示器件和纺织品的认知,代表性成果2021年发表在Nature。织物显示器件,被认为将有力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变革性发展,已在人机界面、健康监测、电子织物等领域得到规模应用。

 ※ 面对生命健康用科技服务民生 ※ 

他们中,也有的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用科技服务民生。

如建立了国际前沿的作物抗病育种的新理论与技术体系,解决了国家农作物育种重大需求,抗病基因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并大面积推广的何祖华。何祖华来自农村,对水稻生产常受稻瘟病侵害而颗粒无收的状况深有感触,立志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辞劳苦,潜心科研。长达近40年的不懈奋斗,终于获得了重大的突破新成果,实现了当初要为育种家提供最好抗病基因的愿望,建立了特色研究体系,为我国学科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耕耘在新药研发第一线近30年,率领团队在新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绿色可持续性药物合成路线与工艺研究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沈敬山,2020年1月在日趋严峻的新冠疫情面前,他带领团队成员放弃春节休假,想方设法克服了试剂短缺、交通不便等各种困难,与所内外其他攻关团队成员一起展开了药物应急研发工作,快速评价出VV116、VV934和VV993等多个抗新冠病毒候选化合物,并及时转化科研成果、促进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还有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药物研究一线的张卫东,经过16年科技攻关,带领团队使上海最大的中药品种麝香保心丸实现了30%以上的年增长,2020年产量达25亿粒,单品种销售达到22亿元,产业规模列全国中药微粒丸制剂产业第一位,为传承创新我国中药产业发挥重要作用。

抗击疫情也少不了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如构建了核酸分子机器与纳米机器人,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诊疗提供全新智能工具,在新冠疫情期间,及时研发了新冠病毒国家级核酸标准物质,为核酸试剂盒提供计量溯源和质量控制依据的樊春海。

新冠疫情严峻时刻,一支心理健康公益服务女医师团队奋战在战疫一线,举办心理健康培训20余场,累计制作音频视频99件,发表科普文章146篇,受益人群1870万人,制作的科普动漫视频点击率超500多万次。这支团队就出于赵敏之手,她不仅在推动中国物质成瘾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带领团队致力于开拓原创微电影、微课、线下学校等系列科普作品。

2022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联合主办。据悉,7月中宣部等六个单位将综合各单位各地方推荐情况,组织对候选人进行两轮专家遴选,确定10位2022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将于8月举办发布仪式。

2022年上海地区“最美科技工作者”

(按姓名笔画排序)

王文涛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孙立军

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何祖华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研究员

沈敬山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卫东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张崇峰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空间实验室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结构与机构技术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赵  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

胡海鹰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研究员

彭慧胜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教授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