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一颗行走上海的心
2022-06-12 生活

充满生活气息的浙江路桥。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常鑫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前段时间,上海人足不出户太久,有人觉得,即使封控结束,现在就开始讨论行走上海好像还为时过早。 

格里董,大名董雄飞,行走爱好者,上海城市漫游平台“行走的格里董”创始人。在他看来,现在开始关心行走并非为时过早,在想着出沪游、出国游却不能成行的时候,上海这座城市其实有的是值得探究的风景。即使你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出门,抽屉里珍藏的童年玩意儿,也能带来无限的畅想空间,成为日后你走出房门漫步上海的独家地图指引。

  熟悉的上海会给你陌生的惊喜  

上海的魅力正在于她的“千人千面”。

格里董小时候居住在徐汇最核心的居住区,周围有许多建造精美的优秀历史建筑,甚至有的人家花园里是带游泳池的,煤气和卫生设施更是这一带住宅的标配。马路不宽,适合行走,高大的梧桐树在夏天遮蔽烈日。在他的童年记忆中,这就是上海本来的模样。

12岁那年,他头一回独自骑车去文庙买书,第一次看到和他印象里完全不一样的上海:两三层高的沿街里弄房子,屋檐成排连绵延伸至很远,他第一次不受行道树干扰地看到上海这座城市的天际线。清晨时分,马路边不少人拎着马桶、拿着痰盂,或者在路边生煤炉,买菜的、买早点的人熙熙攘攘,一起构成了那个时候老城厢独特的风景。

今天说起来,格里董还是觉得很新鲜,他说他第一次知道,他居住的地方并不是上海唯一的模样,这次的体验对他后来的城市漫游也有着很深的影响。

多年后,老城厢成为他经常行走的地方,每一次行走,他都会发现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南市老城厢一带曾是上海的中心,曾有过一圈城墙,并有10座城门和4座水门。百年变迁,这些门随同铸成它们的砖石都湮灭于沧桑历史中。然而它们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铭刻进了城市的记忆中。环绕老城厢的公交11路,有8个站的站名用的是那些门的名字,比如老西门、小东门、小北门,等等。据考证,这些站点距离曾经真实存在的城门所在地都不远。

又比如,这两年很多地方动迁,原有住户和商铺搬走了,商户店招卸掉了,他意外发现,在很多新店招的后面,竟然有很多老的店招,有些店招甚至是英文的。看着这些斑驳露出的字迹,你会感觉到世界就像被按下了回放键,过去那些年代的故事和人物,那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现代大都市总有机会和历史同框  

在四行仓库可以亲眼“看见”历史。

记者请格里董推荐大家可以自由行走又风景独好还有意想不到惊喜的线路,他脱口而出:苏州河沿线。

格里董为我们设计的起点是四行仓库。大楼返修时,设计师复原了一面弹孔斑驳的墙,这座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像一个个大大的惊叹号,警示着前来探寻历史的每一个人。

苏州河岸经过总体规划设计,简洁明快的现代景观映衬着遍布沧桑的四行仓库,现实和历史就这样在我们的眼睛里成为一张照片。

苏州河上有很多桥,格里董说他最喜欢的是四行仓库东面的浙江路桥。乍看之下,这座桥跟作为上海地标的外白渡桥长得有些相似。格里董告诉记者,浙江路桥建于1908年,比外白渡桥晚了一年。现在我们在很多影视基地看到上海铁桥的模板就是浙江路桥。在浙江路桥上人走车行,自行车、助动车来往穿梭不停,像是搅动着这座城市核心区域的烟火气息,加之桥的体量不大,使得它比外白渡桥更加“亲民”,有着浓浓的日常生活既视感,行走在桥上的感觉特别舒服。偶尔抚摸一下栏杆,抚摸一下铁桥架上的铆钉,一百多年前工匠的手感,让你有一种穿越的恍惚。

站在桥上,你可以看到桥南侧有老房子,楼顶女儿墙上有着“1930”的字样,年代久远,看上去比它叔叔辈的浙江路桥还多几分沧桑。站在桥上,看钢铁的桥梁,看桥下的老房子,如果你的镜头感好,你会觉得有现代化的高楼突兀地闯进你的视野,成为此时镜头里的一部分。

沿着苏州河再向东走,可以看到有很多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外立面修旧如旧,百年的风雨使这些老房子看起来垂垂老矣,有趣的是,这里开出的咖啡馆、酒吧和文创工作室,却是年轻人的乐园。

  一条小马路,两个大上海  

四川路桥两岸有成排的优秀历史建筑。

格里董推荐的第二条路线:四川路沿线。

四川南路的南端连接着人民路、丽水路,很多人只晓得那里是豫园景区的入口,而这里其实就是曾经的新北门。新北门是1860年新建的,彼时上海开埠已17年,老城厢北面已是英法租界,人称北市;以十六铺为界,城外十六铺以南一直到董家渡则被大家称为南市。所以新北门以北,是最早的法租界,如今家喻户晓的徐汇卢湾法租界是几十年后才有的。

向北走不多远,就到了金陵东路。老上海都知道,这是一条很特别的上海老马路,格里董说,当时,法国的主要殖民势力范围是东南亚一带,亚热带气候热且多雨,骑楼可以遮阳避雨,所以,在这些亚热带地区出现了很多骑楼,包括我国的海南、广东和福建都有许多骑楼。金陵东路原来叫“公馆马路”,曾是上海法租界内最重要的道路之一。法租界当局曾将公馆马路及周边部分道路规划建造骑楼建筑,结果由于资金原因不了了之,因此就只有金陵东路留下了大量的骑楼建筑。

对于上海来说,外滩是独特而靓丽的,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但是,格里董认为,万国建筑博览并不单指外滩的第一排房子。相比于外滩,他更喜欢外滩背后。而四川中路正是外滩背后的一条马路。

四川中路一带有很多看点,其中格里董最喜欢的是一条小马路:滇池路。不夸张地说,这条小小的马路,可以同时看到两个不同时代的上海。

这条马路的西侧有一栋著名历史建筑:仁记洋行大楼,这栋建筑并非外滩常见的那种新古典主义的大量石块堆砌的建筑,而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上海最为流行的安妮女王风格的砖木结构房子。这条路曾经因为著名的仁记洋行而被命名为“仁记路”。滇池路上这样非常英式的建筑和马路形成的尺度感,会给行人带来一种很特别的体验,似乎在行走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四川中路北端的四川路桥上是一个很棒的观景地,桥南是当年英租界的成排的、外形各异的办公大楼,桥北,邮电大厦气势非凡地伫立在这个路口。当年,解放军进上海,曾经在这里有过一番激烈的战斗。

而新沙逊洋行投资建造的河滨大楼,则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矗立在苏州河畔,默默地凝视着人来人往,诉说着岁月变迁。大尺度的建筑空间设计,超前的内部设施,让这幢建造于1935年的房子至今受到人们的追捧。

那附近的最佳观景地当属乍浦路桥。站在这座桥上,看苏州河流入黄浦江,不像江河入海那么磅礴,但水迹清晰,水面宽阔,远处浦东陆家嘴的宏伟建筑,近处上海大厦的端庄、外白渡桥的灵动,都让这一处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我们不是上海历史专家,但是,走街串巷,发现一些热闹马路背后的故事,发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也许,当你打开抽屉,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忆中翻箱倒柜一番,一张照片就能让你记起曾经走过的弹夹路,一件早已斑驳的玩具能让你想到某条弄堂口那位摆摊的老爷爷。

做好攻略,某天,旧地重游,新的街道面貌和旧的记忆交织,那将会是很有意义的一瞬。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