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大都市版图不断更新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步伐明显提速。这5年是上海文艺创作大丰收的5年,一大批优质作品的诞生极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而大量文化新地标的拔地而起,直接推动了上海文化事业的软件建设。这5年也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协调推进、蓬勃发展的5年。“三大文化”的建设,丰富了上海文化的内涵,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继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大“土壤”培育力度
文艺创作佳作频出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之后,上海加大了优秀文艺作品孕育“土壤”的培育力度。从“一团一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到亚洲演艺之都建设,从“演艺大世界”集聚效应显现,再到最近的“驻演”模式推出,这些举措都大大改善了文艺作品的土壤,为优质作品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主题创作是过去5年上海文艺院团创作的主流。上海18家国有文艺院团于2016年起开展年度考核。其中关键一项,就是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等重大节点把脉选题、制定行动表。一系列举措的推行,让过去5年上海文艺创作佳作频现
在2019年于上海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斩获文华大奖头名。这部作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80后、90后为主的青年创作演出团队大胆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通过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再现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过去5年上海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而在主题创作中,上海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上海杂技团的杂技剧《战上海》的难度也不比“电波”小。如何用现代的审美、最新的舞台技术来讲好红色故事,上海文艺院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些尝试不仅为上海今后的文艺创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全国同类型文艺作品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进行题材创新的同时,上海文艺院团还深挖传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上海昆剧团举全团之力,史无前例地推出了汤翁“临川四梦”四部作品,将《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记》一次演齐。疫情发生前,“临川四梦”已经全球巡演逾70场,进驻海外主流剧场和艺术节。
随着上海文艺院团“五年百部精品创作工程”的持续推进,一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了舞台上市民的文化大餐,也基本确立了了首演首秀首发的重镇地位,更以一批精品的驻演、巡演,做强上海主场,扩大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中共一大纪念馆。本文均由受访者供图
加快文化场馆升级
世界一流地标崛起
优质的文艺作品、浓郁的文化气息都需要高标准的文化场馆来支撑。不仅要有一流的软件,还要有一流的硬件,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这5年,上海明显加快了文化场馆的升级和建设,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场馆崛起。这些全新的地标建筑,是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最直观的体现。
位于浦东新区迎春路上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即将对公众开放。开放后东馆建筑面积达到11.5万平方米,可提供座位近6000个,各功能区域可满足每年举办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需求。读者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可以说上图东馆的建成,将极大缓解上海公共图书馆资源紧张的局面。而距上图东馆不远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也将于明年揭开神秘面纱。据了解,上博东馆占地面积4.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0.5万平方米,为人民广场馆舍的两倍多,建成之后将定位于新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上博东馆和上图东馆的建设,是上海文化这盘大棋局的重要一环。未来这两馆将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展览馆,以及上海大歌剧院等共同组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集聚区,并助力构建“两轴一廊、双核多点”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一改过去文化资源多集中于浦西的局面,让“文化东进”变成现实。
除了上博上图两馆,过去5年另外的一批文化场馆建设同样令人瞩目。目前,刘海粟美术馆新馆、程十发美术馆等已经建成开放,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和上海大歌剧院也将在未来向公众开放。这批文化新地标将深刻改变上海的文化版图,对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协同发展“三大文化”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一部上海文化史就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协同发展的历史。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底色,海派文化赋予江南文化现代性。而红色文化形成于上海,其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关系,一如树木之于土壤。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上海大力推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建设。而因为在5年中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等重要节点,所以红色文化建设尤其引人关注。早在2016年上海就全面启动了“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摸清了“红色家底”,也让一大批革命旧址修缮开放,一大批展览展陈功能提升。上海“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红色文化建设方面的一大亮点就是完成了“一馆五址”的建设和修缮。“一馆”就是中共一大纪念馆。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重大项目之一,中共一大纪念馆于2021年正式开馆,新建展馆总建筑面积约9600平方米,基本陈列展厅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展厅布置“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聚焦建党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实践,各类展品逾千件,实物600余件。
“五址”中,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分别于2020年7月1日和10月1日完成文物修缮和临展布置;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于2019年底完成文物修缮;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也已完成修缮收尾和展陈策划布置。
作为见证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城市、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红色资源遍布上海各处。它们凝固着历史,更承载着精神。据统计,全市现存各类红色资源600多处,包括旧址、遗址近500处,纪念设施100多处。目前这些红色遗址都已完成整理和修缮,它们将继续为弘扬上海的红色文化贡献力量。
杂技剧《战上海》。
== 案例 ==
为青年演员打造“锦瑟年华”
为青年演员量身打造的演艺大世界“锦瑟年华”越剧展演季年内将举行。按照计划,“锦瑟年华”将横跨春夏秋冬四季,共有12场越剧剧目在中国大戏院轮番上演。参加“锦瑟年华”的基本上都是上海越剧院三团的青年演员,他们是上越的第十代演员。因有演艺大世界的支持,这些1995年前后出生的青年人,能够在20多岁的年纪就站到了舞台中央。演艺大世界已成青年艺术人才的孵化平台。
作为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之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目前有很多经典之作在此驻演。仅亚洲大厦星空间一家,就有《桑塔露琪亚》等多部顶流作品驻演。
“演艺大世界”还承担着人才孵化的功能。以演艺大世界顶流剧目《阿博洛尼亚》主演之一周仕麒为例,因为疫情的原因,工作停摆了近半年的他原本已经准备放弃当音乐剧演员,甚至还去面试了一份办公室文员的工作,但如今,他成为一台好戏的签约演员,在《阿波罗尼亚》的舞台上演出超过百场。
演艺大世界为音乐剧新人提供亮相的机会,也为大批优秀的青年戏曲人才带来“闯一闯”的舞台。从2015年起,小剧场戏曲节已在处于演艺大世界中心位置的长江剧场连续举办7年,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和白玉兰奖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携新创或改编的高品质戏曲作品频频亮相,为这个“戏码头”再创辉煌,而大批青年戏曲创作表演人才也通过这个平台孵化作品,获得观众和专家的青睐和好评。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