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误入歧途的一念背后,有什么根本的缺失?
2022-06-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近日,上外一名男生尹某某在图书馆趁女学生离开座位之际,向女生饮料中投放“牛磺酸泡腾片”。网上有商家鼓吹其有催情效果并公开销售。因尹某某行为情节严重,影响恶劣,校方已于6月14日按程序给予其开除学籍处分。

如此明目张胆的侵害事件竟然发生在顶尖高校的图书馆内,更可怕的是该学生是一名保送生,还曾在军训上代表新生发言,前后对比令人咋舌。

同样属于顶尖学府的“优秀学子”,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一名学生针对“唐山打人事件”发表言论,颠倒是非黑白,没有替受害的女生发声,反而,为唐山打人凶徒撑腰,让人大跌眼镜。学生刘某表示如果自己喝醉,也会像唐山打人者一样来对待女生,“只不过力度会小些”,他表示被殴打的女生们“只是个人运气不好而已”。甚至,他还声称要奉劝被打女子反思“为什么中奖的是她”。全国知名重点学校的学生,读的还是政法专业,毕业后大概率会进入司法机关。就这样的三观,你相信对方工作后能秉公执法吗?

西南政法的学生朋友圈公然支持犯罪分子;上外的班长大白天在图书馆给同学下药;B站知名UP主“兔八咯”在视频中教唆网友表白遭拒后进行“造谣”报复……这一周以来接连发生的事件让人细思极恐。

我们都以为年轻一代经过现代文明洗礼,较之前人在观念上有进步,而他们对女生的态度和行为,却暴露了现实的严峻——我们的性教育和人格教育还远远没有到位。

一方面是高校两性侵害事件频发,一方面是两性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对于如何与异性相处求知若渴。此前复旦的“恋爱课”爆火全网。中文系教授梁永安的爱情课在社交媒体平台受到上百万年轻人欢迎,最火的单集播放量高达400多万。

什么是尊重和责任?怎么认知欲望?健康的两性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恋爱课”上,老师教的不是投机、捷径和技巧,而是一种人格塑造。尊重异性、尊重他人,是基本常识,应该从小学阶段就足够重视,贯穿人的整个成长过程。

人性是养出来的,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异性的尊重,那么纵使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偏差有如一门之隔,开不开只在瞬间,门里门外只在咫尺。

《关于加强我国中学生群体性健康教育》这一议案的提出者、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性教育不能再沉默。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性教育”首次被正式写入法律条文,明确要求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法律层面的支持和保障是必然趋势。社会也应该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持续进行正向引导,完善规则。当校园侵害事件发生后,校方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漠视不懈怠,该开除开除,该处罚处罚,并将处理结果进行公示和说明,才能亡羊补牢,有效避免类似行为的发生。

而个体层面,每一位从青春期走向成年人的高校学子,都应不忘自省:身在巍巍学府,除了增长学识,还需修身立德,扪心自问,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