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上海“生态之城”建设卓有成效,生态绿色成为上海亮丽底色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鸟飞鱼跃,天蓝水清。近五年来,上海率先在全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打破公园围墙向更多市民敞开,营造更美好的生态环境已卓有成效,成为“生态之城”,指日可待。
上海花博会展览。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生活垃圾分类已成新时尚
超过94%的市民给出了“五星好评”
截至今年6月12日,全市生活垃圾转运处置托底保障单位上海城投环境所承担的上海九个区的生活垃圾6月日均转运量达10552吨,超过疫情前平均水平。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日渐恢复,在很多市民看来,是正常的生活节奏开始恢复的一大标志。
而在近3年前,生活垃圾分类,还只是一个新名词。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近3年的努力,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已基本建成,市民分类习惯已初步养成。
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显示,上海已基本实现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中,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达到95%,源头减量率达到1.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分类投放环境明显改善,建成老港湿垃圾二期等末端处置设施,全程分类体系日趋完善,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国人大常委会《固废法》执法检查组充分肯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上海模式”。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今年1月发布的考评结果显示,2021年下半年度全市16个区和220个街镇的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均达到“优秀”水平。11.83万名上海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超过94%的市民给出了“五星好评”。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学生张筱悠住在徐汇区,她所在的雏鹰小队每次暑期都会全员出动,志愿协助社区的垃圾分类。“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青少年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中来了。”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丽珍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近3年来,上海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新时尚习惯基本养成。到去年为止,全市已有125支“上海市垃圾分类街镇志愿服务队”,今年将实现所有街镇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城市前列,持续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更环保更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空气更清新、街区更美丽。2021年6月4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公布,2020年,上海细颗粒物(PM 2.5)、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PM 10)、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再创“历史新低”。
市民进行垃圾分类。
更多生态空间为市民共享
让绿色生态成为这座城市动人的底色
去年7月起,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世纪公园免费开放,今年1月1日,上海植物园也免费开放,至此,上海438座城市公园中有425座均已免费开放,仅有13座具有保护、科研职能的公园需收费。更多生态空间为市民共享。
公园城市建设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实际行动。近年来,从公园到绿地、从廊道到湿地,上海生态空间建设成绩斐然。
“十三五”期间,上海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全市“环、楔、廊、园、林”的生态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湿地保有量达到46.46万公顷。城市绿道和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显著,共完成绿道建设1093公里,黄浦江滨江绿道45公里核心段贯通。17条(片)市级重点生态廊道基本建成,崇明世界级生态岛、长江两岸等完成造林30万亩。城市公园从2015年的165座增加到2021年的438座,金山廊下等7座郊野公园相继建成开放,230个街心花园为市民提供了身边的精致生态空间,九成公园延长开放,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市民休闲健身需求。
4038公顷的外环绿带全面建成,三林楔形绿地等一批重点绿地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全市累计新建绿地逾60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全市新增立体绿化约206.3万平方米,总量达到474.1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显著提高。
到2021年底,上海已全面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林长制责任体系。而在过去几年,上海通过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水环境已有明显提升。市民成为生态环境自治建设的有生力量。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以“生态之城”建设目标为引领,着力构建“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绿色环境需要。在中心城区新建或改造一批社区公园或口袋公园,打造“千园”工程;郊区实现“一镇一园”“一村一园”。全市新建绿道再增1000公里,推进实施环城公园带(一期)建设,形成外环“彩带”。绿色生态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市民观赏金刚鹦鹉。新华社 图
== 案例 ==
花开、鸟来、鱼跃
这是上海的世界级生态岛
今年6月11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个好消息公布,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正式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明年极有可能成为上海市第一个世界遗产。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必经之地,在这片湿地保护区内,到目前为止共记录到鸟类300余种,其中有22种全球受胁物种,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5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水鸟物种数增加至11种,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也是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重要原因。
通过20年的坚持不懈,崇明将这里打造成为了鸟类天堂。如今,这片生态岛还在为“还水于鱼”在努力。2021年是长江实行“十年禁渔”的第一年,而早在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之前,崇明就已经开始退捕禁捕工作。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长江流域禁捕成效逐渐显现。去年3月,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崇明管辖的长江水域进行鱼类监测时,一网下去捕捞到近200公斤刀鱼,这在前几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研人员不由感慨:“全面禁捕执行到位,给了长江鱼类休养生息的机会,十年后怕是船开过去大鱼就要跳进船舱了。”
坐落在长江入海口的崇明生态岛,持续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形成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大型湖泊等高能级生态资产,成为全市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最强的区域,也让花博会花落瀛洲。这届花博会,是首次在岛屿上、乡村里、森林中举办的花博盛会,首次开放了“花博夜场”,也让“花的产业”在崇明、在上海深深扎根。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